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学生充分自由地选择高校的专业对学生本人,对高校和整个社会的现实意义已经凸显。开展普通高校专业选择的研究,对于发现其特点和规律,揭示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改革优化专业选择是非常必要的。本论文主要以2007级大一新生调查及其中部分学生的跟踪调查为依据,运用理性选择理论、文化再生产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对中国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因素、结果和满意度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并探究了其原因,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一、当前中国学生选择专业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自己的兴趣、就业机会、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力、自己的学科能力、考虑分数落点、父母和家人的影响,反映出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力图将专业选择的重要方面结合起来,以达到满意的结果,他们的选择在过程上是比较理性的。专业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不同的高校和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办学层次或社会声望较低的高校,学生选择专业时更看重“工作机会”、“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力”及“父母和家人的影响”,不太看重“考虑分数落点”:女生选择专业时比男生考虑的因素更多也更为审慎;城镇学生和较高阶层的学生选择专业时比农村学生和较低阶层的学生更多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响。
二、大约1/4的大一学生入学前选择专业的志愿未能达成。“211院校”和公办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选择专业的达成度显著低于专科或民办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专业选择达成度上差异非常显著。男女生在专业选择的达成度上差异不显著,但在入读的专业领域上差异非常显著,尽管女生正在日益进入传统上的男性专业领域。与城镇学生和较高阶层的学生相比,农村学生和较低阶层的学生在专业选择达成度和进入的专业领域上均处于劣势,他们获得再选专业的机会又相对较小。
三、大约一半的大一学生对就读专业的评价未达到满意程度,到大二下期时这一比例上升到近60%。在不同类型的高校和专业之间,学生对就读专业的满意度差异显著,其中专业之间的差异尤其明显。一般说来,热门专业的学生对就读专业的满意度相对较高,但也存在不少相反现象:学生积极选择的一些热门专业,却并不是就读学生比较满意的专业;学生选择积极性不高的一些冷门专业,却是更多就读的学生感到满意的专业。专业满意度在性别、城乡和阶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女生对就读专业的满意度在总体和一些典型的“男性专业领域”中显著低于男生,在典型的“女性专业领域”中显著高于男生,但在基础性的数学、物理、生物等类专业中有所例外。农村学生和较低阶层的学生对就读专业的满意度在总体和一些热门专业或一般专业领域中显著低于城镇学生和较高阶层的学生,在一些相对冷门的、层次低的或比较吃苦的专业领域中高于城镇学生和较高阶层的学生。
四、学生对就读专业的满意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专业选择达成度、专业类、专业选择时对自己兴趣与职业生涯发展潜力以及高考分数落点的考虑等16个因素对本科专业的满意度有着显著影响;专业选择时对自己兴趣与职业生涯发展潜力的考虑、专业选择达成度、专业大类以及高校所在区域等11个因素对专科专业的满意度有着显著影响。可见,学生理性地选择专业有其积极意义。
五、中国普通高校专业选择中存在着学生的主体性不强、选择的自由度不高、选择的不公平问题突出、选择的达成度和满意度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中国教育理念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社会传统观念中存在的性别偏见,计划性的教育体制,社会既有的不公平和普通高校现有教育资源的短缺等是主要原因。
基于以上结论,高校和政府应积极通过改革优化专业选择机制,尽量满足学生选择专业的需要,同时采取措施维护专业结构平衡,促进专业选择的公平;学生应主动进行职业生涯的探索,并尽可能理性地选择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