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1970年开启并逐年加快对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进程[1]。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指借助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获取农业、农村相关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农民以帮助其生产生活,从而带动农村整体经济发展的过程[2]。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是由主体、客体、内容、渠道等多重要素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工业化发展,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先导力量,但同时也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难点所在,而信息服务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三农”问题,为推动农村的全面发展,可以借助信息化的力量来打破城市与乡村之间看似坚固的壁垒,信息服务首要功能就是满足农民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因此针对信息服务的受体的研究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3]。本文以云南省农民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结果分析云南省农民个体特征和信息服务应提供的内容和更易被农民接受的信息传播方式。文章对信息服务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定义,引入传播学理论和信息需求层次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之上对需求主体的个体特征、内容、渠道和态度等分别进行文献综述分析,总结出能够影响农民对信息服务内容偏好的四大影响因素和信息服务需求内容的影响因素模型以及基础量表。在对云南省昭通市的彝良县和巧家县进行定性的半结构化访谈后修正基础量表并随机抽取全省五个信息站,委托信息员对问卷进行发放,随后对数据进行定性的描述性分析和定量的信、效度分析和相关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验证假设及模型,并提出针对现有的农村信息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建议,且为云南省“三农通”综合服务平台及信息服务体系的支持者提出相应意见。当前学术界对于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突出表现在宏观理论的论述多,实际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案少;定性文字描述多,定量分析少。本研究从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调查对象所处环境,引入传播学理论与信息需求层次理论,创造性的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对信息从低到高划分层次。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有:(1)男性比女性更关注农民和农村信息,男性对市场和技术类信息更为关注。年龄越小、受教育水平越高的男性对气象信息越为关注,此外教育水平越高的男性对政策类信息也越为关注;(2)人际渠道对所有类别的信息均有影响,农民在获取各类信息时人际渠道是最常使用的,其中朋友、邻居或亲戚影响最大,同事/工友和专业人员根据不同信息需求有着不同的影响程度。传统渠道中当地政府对政策法规信息需求影响大,报刊/杂志/图书则对种、养殖技术信息需求和农(副)产品信息需求影响大,社区组织(合作社等)则对务工供求信息需求影响大。现代渠道对农业新闻信息需求、气象环境信息需求、务工供求信息需求、技能培训信息需求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手机短信/电话只在农资供求信息需求中被发现有显著影响。(3)农民愿意有偿接受信息服务,但对农业新闻信息则呈相反态度。对当地信息服务满意程度越高的农民越愿意接受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