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乙肝引起的肝纤维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卫生问题。随着肝纤维化的进展,胶原纤维及蛋白聚糖会沉积在肝脏细胞外血管外间隙内,从而引起肝脏一系列的病理学的变化,最终部分肝纤维化会进展为肝硬化。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阻止甚至逆转肝纤维化的进程。肝脏穿刺活检是诊断及评估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是它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式,患者很难接受治疗过程中反复的肝穿。因此我们需要建立适用于乙肝肝纤维化诊断及随访的无创性评估体系。本研究使用基于磁共振的多种检查方式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从而评估这些检查方式能否应用于乙肝肝纤维化的诊断及随访。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的对36名肝纤维化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并对部分患者进行为期一年半的随访,共采集了 3种磁共振技术的9参数和621个参数值进行分析。每名愿意接受随访患者都需要接受一年半的规范化抗病毒治疗。随访结束时所有经历过初次肝穿病理活检的患者都需要接受二次肝穿以评估肝纤维化分期。每位患者都需接受四次磁共振检查。检查的时间分别点分别是入组时、入组后半年、入组后一年以及随访结束时。磁共振检查方法及参数包括(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b 值采用 200 s/mm2、500 s/mm2、700 s/mm2及 1000 s/mm2)以获得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ii)多翻转角T1WI检查以获得T1值;(iii)动态磁共振增强检查(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以获得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最大浓度(maximum concentration,MAX con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以及最大上升斜率(maximum slope of increase,MSI)。先将患者分为不同亚组,然后将上述参数值与肝纤维化的分期进行对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及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进行统计。结果:1.DWI检查的结果:当用来鉴别肝纤维化不同亚组时,ROC曲线分析显示当b值=500 s/mm2时的ADC值总体表现最佳。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显示,b值500 s/mm2、700 s/mm2、1000 s/mm2时F2-3与F4组组内差异p值大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多翻转角T1WI的结果:ROC曲线分析提示T1值对鉴别F1-2 VS.F3-4以及F1-3VS.F4组肝纤维化表现较好。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显示,T1值组内差异p=0.410,具有可重复性。3.DCE-MRI的结果:ROC曲线分析显示四个指标中TTP的ROC曲线下面积总体表现最佳。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显示,TTP、MAX conc、及AUC的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我们所有测得的定量及半定量参数中,TTP及b值等于500 s/mm2时的ADC值在随访过程中具有最好的可重复性及稳定的分期能力;T1值具有一定的分期能力及很好的可重复性,可以用来随访;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为使用无创性MRI方法对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疗效进行随访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