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初,受到西方文艺理论转向即由作者中心论发展到文本中心论及至读者中心论的冲击,教育部对语文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制订了语文新课程标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和深入,其对阅读教学中文学文本多元解读和个性化阅读的提倡,为阅读教学打开了崭新的局面,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误区:文本解读由过去的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变成了没有答案或者所有答案都是对的,导致文本误读现象的消解或泛化,甚至导致部分教师引导作用的丧失。本研究植根文艺理论,紧扣新课改精神,试图解决文学阅读教学中误读泛化或消解的现实问题,达到全面认识误读、重新评估教师的主导作用,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合理误读、引导不合理误读从而走向创读之目的。本研究立足国内外误读理论研究成果,以哲学解释学和文艺理论中的误读理论来解读文学阅读教学中的误读现象产生的特点和原因,分析文本误读的价值意义与消极影响,结合文学阅读教学中文本的文学性和教育性原则,提出文本误读影响下的文学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论文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概述。主要界定文本、文本理解和文本误读的概念,辨析文本、文章和文学与误读、正读和曲读等概念,并论述文本理解、误读与文学阅读教学的关系。根据不同的维度把文本误读分为不同的类型,有积极误读和消极误读与合理误读和不合理误读等。不管文本误读的结果是否合理,都是学生个性化、自主性和差异性的理解方式,合理的文本误读是走向创造性阅读的途径。第二部分:分析原因。文本误读的产生有必然性因素和可能性因素。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由于作者意图难以追寻、文本的召唤性结构以及学生独特的期待视野必然导致学生“误读”行为的产生,而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作为人的“超越性”引导着学生误读行为的发生,教师个人语文素养与学生自身水平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误读”结果是否合理有效。第三部分:阐释影响。文本误读有着相对合理性的一面,肯定读者的主体性,强调读者的主动、积极、创造性参与,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跨越,主要体现在教师、学生和文本应是主体间的交互作用和交往对话关系;有利于促进文学作品的创新与发展。在注重其积极意义的同时,其阻碍异质文化的理解和忽视作品恒久不变的意义与美,忽视阅读与批评过程中的继承关系等消极影响也应引起关注。第四部分:应对策略。提出文本误读影响下文学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第一,教学主体的角色定位策略。提出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引导者和对话者与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和教育的对象的观点。第二,教学内容的处理策略。以立足文本为基点,以超越文本为旨趣,以回归文本为根本。第三,教学方法的选择策略。主要有:创设情境,引导前见;巧设话题,激发兴趣;正确示范,适时引导;合作对话,生成意义。第四,教学评价策略。首先,从封闭的一元评价转向开放的多元评价。其次,从静态评价转向动态发展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