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户作为家庭生产单元,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行为主体。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在进行生产种植决策时,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对各项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是基于理性的成本收益分析。根据这一假定,农户在决定当期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数量时,会充分考虑到要素价格的影响,对价格的变动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反应,并及时调整投入数量,以最小化其农业的投入成本。但是,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对于某些农业生产要素,农户对其价格的变化并不敏感,也就是说,不论这些生产要素的价格如何变化,农户仍倾向于投入相对固定的数量。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该现象的存在?是否由于以往的研究忽略了某些假定?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农户在进行生产时需要投入的种子、化肥、农药等等,这些要素在作物的生长的不同阶段投入,对作物的生产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为了清晰地说明问题,本文选择其中一种要素,以化肥为例,从农户的微观角度出发,对这个现象进行了分析。考虑到不同作物在化肥投入的方法和数量上均存在不同,本文选择种植水稻的农户为目标样本户,构建了水稻生产农户化肥投入折纯量的计量回归模型。该模型运用农研中心农村固定观察点2004-2010年的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从农户类型和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等农户个人特征、水稻种植面积、机械的价格和费用、种子的费用等角度探讨农户化肥投入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着重分析了化肥价格与化肥折纯投入量的关系。结果显示,化肥价格和化肥折纯投入量的关系不显著,验证了本文的假说,即在劳动和土地投入无法充分流动的情况下,以化肥为主的生产要素投入量对价格反应不敏感。同时,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本文分别按照种植规模和种植目标,将样本农户各分为两类,分步进行了计量回归。结果显示,农户在做出化肥投入量的决策时,不同规模、不同种植目标的农户对于化肥的价格变化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农户的化肥投入量对于价格的变化较为不敏感。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目前的化肥补贴以价格补贴为主,主要补贴对象为农民,这种补贴起到了变相降低所有不同品种化肥价格的作用,但农户在农业生产时实际投入的化肥量是按照折纯量来计算的,因此当前政策的实施较难影响到农户化肥的实际投入量,即难以起到通过降低化肥成本而使农户增加化肥投入进而增产的作用。因此,文本认为,为了实现增产目标,保障粮食安全,政策制定机构可以更多地从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土地的规模报酬以及农业生产技术角度出发制定相关政策,以帮助农户实现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