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时期,我国南方经济、文化发达,促进了医学的繁荣,形成了新安医学、吴中医学(吴门医派)、钱塘学派、岭南中医等地域性医学。新安是徽州的古称,吴中(吴门)是苏州的古称,同处长江以南,地理位置上毗邻,但苏为平原,徽为山地,形成了各自的地域医学,均冠名于世。本论文选择吴中医家和新安医家作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社会史角度、用历史学、文献学、比较学中所运用的方法,从古代医家这个群体出发,探讨医家的成长、医学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项工作可能会引起人们对中医学发展的环境因素的重视,对现代中医师的培养有借鉴意义。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进行探讨。
一、吴中与新安医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地域化的局面,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学术背景及地域因素。宋元医学的繁荣,明清社会经济发展,医学文化中心的南移是吴中和新安地域医学兴起的大社会基础。而苏州地域性经济、文化发达居全国之首,明清时是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人口众多。故吴中医学的兴起比新安医学的兴起早一个多世纪。新安医学则兴起于明中叶徽商崛起之后,徽商带动徽州经济发展,对医学的社会需求增强。不过考察两地医家人数,单从人数上看,吴中要比新安医家多得多,但从人口比例看,新安医家堪称首富。
二、从医家的从医之路看,吴中与新安两地医家的传承方式均以世代相传、师徒相授为主,从医渊源均以由儒而医、因病而医为主。但二者亦有区别,吴中由于兴起较早,世医群体更多,而新安医家师承关系表现为当地拜师,游外求学等多种形式,同时因亲病而医者居多。传承方式与明代世医制度与明清家学盛行有关,是政治与社会双层因素的结果;从医渊源是科举制度与儒家孝道文化的共同作用。新安医家与吴中医家所表现出的不同,与徽州当时经济落后,医学落后有关,其中程朱理学和宗族制度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三、从医家群体的构成看,吴中与新安两地均以太医、医官和世医、儒医为主,但吴中医官呈现明代前中期居多,且人数多、地位高、世代相袭者多的特点。而新安医官表现出与吴中相反的特点,即以清代居多,地位低、几无世袭等。这与吴中医学兴起早和明代世医制度有关。另若从两地医家籍贯来看其构成,由于苏徽两地地域自然条件与经济状况的差异,吴中医家群体的构成以占籍(居住地)为主,新安医家群体构成以祖籍为主,寄寓迁徙外地的有百余人。
四、从医家的素养和社会地位看,吴中与新安两地医家皆具有良好的文化、医学、道德修养,但具有济世之怀与心无旁骛是成为名医的关键。从“一帖”和“匾额”现象可知,吴中与新安两地百姓和官员对当地良医非常认同和尊重,所以医家的社会地位是由其医德和医技所决定,并非统治者所规定。
五、从吴中与新安两地医家的互动与生活差异看,社会互动以徽人迁苏、寓苏为主;学术上表现为温病、伤寒研究等方面的互学互进。生活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吴中医家闲雅甚至放荡,新安医家相对循规蹈矩,这是两地经济、风俗、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六、从两地医家群体的学术特色与成就看,吴中与新安医家有共通之处,但又各具特色,学术倾向有别。吴中医家在温病学研究方面很有创见,成为吴中的一大特色,伤寒研究医家众多,观点纷呈,杂病与外科的诊治方面也有发明。新安医家对内经研究颇多,伤寒研究开错简重订派之先河,喉科方面亦有独创,儿科方面对痘疹研究较多,同时新安医家热心于医学普及。从创新性来讲,新安医家在理论方面占优势,而吴中医家在治法治则上略胜一筹,直接针对于临床运用。这与两地各自的地域自然环境、社会人文因素密切相关。由于气候、地理等环境略异,造成疾病发生的情况不同,形成不同的社会需求,这促使两地医家的研究倾向不同。如苏州温疫大流行推动吴中医家攻克温病学,徽州穷山僻壤与徽人远出经商促动了新安医家喜著入门医书,普及医学。同时两地不同的社会学术环境也是造成医家有不同学术倾向的重要原因。
总之,吴中和新安两地医学地域化是明清大社会环境及两地地域因素的共同结果,两大医家群体在从医之路、构成、素养与社会影响、互动与差异等方面的共通与相异之处,均有其原因,对此问题的探讨对我们当代中医学的发展与中医师的培养有其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