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中医药三联法,通过观察形态学及视功能的变化来评价其对于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疗效,并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非盲对照研究方法,选择符合中西医诊断纳入标准双眼发病PRP患者30例(60只眼)作为受试者,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1(益视饮随证加减);对照组2(益视饮随证加减联合针刺疗法);治疗组(益视饮随证加减联合针刺疗法、血塞通离子导入)。每组10例(20只眼),分别观察记录三组患者疗前及疗后4周的最佳中心视力,视野检查,视觉电生理检查(PVEP、FVEP、FERG)的变化,并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后4周视力均较治疗前提高,说明三组均有提高PRP患者视力的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和对照组1,其总有效率分别为85%、75%、35%。治疗后三组视力相比,对照组1分别和对照组2、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2和治疗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益视饮联合针刺疗法效果优于单纯口服中药汤剂;中医药三联法可明显改善PRP的视力,其疗效高于单纯口服益视饮。2.三组患者疗后4周视野检查MD绝对值、PSD均较疗前降低,说明三组均有改善PRP患者视野的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视野相比,对照组1和治疗组之间MD绝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而三组间PSD两两比较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说明中医药三联法可明显改善PRP的全视网膜功能,但对局部视野缺损作用还有待研究。3.三组患者疗后4周PVEP(60’P100、15’P100潜伏期),FVEP(P2潜伏期)均较疗前降低,说明三组均有改善PRP患者VEP的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PVEP比较,治疗组与两个对照组60’P100潜伏期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1和治疗组15’P100潜伏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两组间比较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三组FVEP比较,对照组1和治疗组P2潜伏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中医药三联法可明显改善PRP的黄斑区视网膜功能,但对视神经传导功能的改变还有待研究。4.三组患者疗后4周暗适应0.01、暗适应3.0、暗适应3.0OPS、明适应3.0、明适应3.0闪烁的b波振幅均较疗前提高,说明三组均有改善PRP患者b波振幅的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和对照组1,总有效率分别为90%、70%、40%。治疗后三组FERG相比,对照组1和治疗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说明中医药三联法可明显改善PRP全视网膜电图的b波振幅,其疗效高于单纯口服益视饮。5.对照组1、对照组2、治疗组总疗效的有效率分别为35%、75%、85%,三组总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和对照组1。治疗后三组总疗效相比,治疗组分别与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2和治疗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说明益视饮联合针刺疗法的效果高于单纯口服中药汤剂,中医药三联法的疗效优于单纯口服中药益视饮,中医药三联法和益视饮联合针刺疗法之间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视饮联合血塞通离子导入、针刺疗法对PRP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提高患者的视力,改善视野平均缺损,改善眼底视网膜循环、视神经传导、视网膜代谢,且中医药三联法治疗PRP的效果优于益视饮组。中医药三联法和益视饮联合针刺疗法之间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其观察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