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伤所致的视神经损伤,青光眼等视神经损伤疾病是主要的眼科致盲性疾病。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及其轴突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一部分,其一旦受损,则不会再生,所以对RGC的保护一直是眼科研究的难点与热点。视网膜Müller细胞通过依靠L-谷氨酸/L-天门冬氨酸转运体(glutamate-aspartate transporters ,GLAST)维持着RGC周围谷氨酸(glutamate,Glu)浓度,进而来保护RGC的存活。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action ,UPR)是细胞在外界刺激下,最先表现为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存在大量的未折叠蛋白和错误折叠蛋白的蓄积,进而引发的细胞一系列反应。其有三个相关因子,分别是需肌醇酶1(inositol-requiring enzyme 1,IRE-1),双链核糖活化蛋白激酶PKR(doublestranded RNA-activated protein kinase)样内质网激酶(PERK)和活化转录因子6(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6,ATF-6)。本实验检测在建立成功的大鼠视神经钳夹伤模型上,运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双标记,western-blot技术,检测不同时间点时大鼠视网膜内UPR相关因子IRE-1与GS, IRE-1与GLAST的表达情况,以明确Müller细胞中是否有UPR,其是否与GLAST的表达与数量变化有相关性,进而为研究视神经保护提供新的依据。目的:1.建立成功的大鼠视神经夹伤模型。2.研究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Müller细胞中是否存在UPR。3.研究UPR与GLAST的表达与关系。方法:1.建立大鼠视神经夹伤模型,运用HE染色,TUNEL染色证明模型建立成功。2.运用免疫荧光双标记观察UPR相关因子IRE-1与Müller细胞标记物GS的共表达情况。3.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双标记,western-blotting观察术后12h,1d,3d,5d,7d,UPR相关因子IRE-1与GLAST表达与关系。结果:1.HE染色结果显示:400倍光镜下,正常大鼠RGC数目为41.23±2.34,视神经损伤后,各时间点RGC数目均较正常组减少,至5d时为31.20±2.35(P<0.05),7d时为27.50±1.51(P<0.05)。TUNEL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大鼠凋亡RGC数目为1.5±0.5,在12h,1d,3d,5d呈增长趋势,并且在5d达到峰值(29.15±2.50,P<0.05),7d有所降低(13.55±2.15,P<0.05)。较正常组均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视神经夹伤模型确实能造成了视神经损伤且所致的RGC数目减少,是通过RGC凋亡途径所致。2.视神经钳夹伤后,IRE-1与GS免疫荧光双标记结果显示:在正常组,IRE-1在视网膜全层有轻微表达,1d时,IRE-1表达明显增强,并与GS在Müller细胞所在的内界膜,神经纤维层,内丛状层,内核层,外丛状层,外界膜共表达。说明视神经夹伤后,视网膜Müller细胞上发生了UPR。3.视神经钳夹伤后,免疫荧光双标记结果显示IRE-1在节细胞层、内核层以及外核层均有大量表达,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IRE-1与GLAST呈共同上升趋势,都于术后第一天到达高峰,后呈下降趋势,第七天下降明显并低于正常对照组,表明UPR在Müller细胞内可能存在对GLAST的调节。结论:1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Müller细胞存在UPR。2视神经损伤后, IRE-1与GLAST的趋势变化有一定相关性,提示非折叠蛋白反应可能是调控GLAST变化的原因之一,为视神经保护开辟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