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子》是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而作为儒家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不仅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开创性地提出了性善论和道德修养论,描绘了仁政和德治的政治理想。《孟子》一书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展示了一幅幅唇枪舌剑的论辩场面,为后世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可见,掌握《孟子》的真实含义和思想对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塑造国人的性格有着重要意义。据统计,《孟子》被译成多种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地,较有影响力的英译本就达十五种之多。
本文以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为理论基础,对《孟子》具有代表性的两部译作--理雅各1861年的译本和刘殿爵1970年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主要分析两者存在的不同之处以及它们在何种程度上接近或偏离原著,探讨其原因和提出妥善的解决方法。
阐释学起源于对圣经的解释,经过学者们如斯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等人的研究,最后由伽达默尔发展为系统的哲学阐释学。“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及“效果历史”便是主要的理念。
本文在哲学阐释学三大原则的指导下,对理雅各和刘殿爵两个译本在内容和思想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理雅各的译文在某些地方偏离、甚至歪曲原作者的意思,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损害了孟子的思想。而刘殿爵致力于保留原作思想、展示原文风貌,他的译本更为合理也更接近原作。然而理雅各作为著名的汉学家,其译本处处彰显谨慎务实的学风,译文老练、注释详尽,包含丰富的学术绪论和完整的书后索引。他是第一位系统研究和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学者,对《孟子》的翻译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尽管刘殿爵在准确理解《孟子》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创新性见解,但遗憾的是,他在译文中没有给出这些创新性理解的依据。而且他的译文中也存在少许误译现象,但总的来说不失为一部翻译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