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慢性乙型肝炎四种中医证型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肝郁脾虚、气滞血瘀与临床实验室检测指标ALT、AST、GGT、TBIL、DBIL、IBIL、ALB、G、hepatitis B virus DNA(HBV DNA)以及乙肝病毒DNA核苷酸突变之间的关系,统计归纳总结慢性乙型肝炎四种中医证型与上述实验室检测结果之间相关性。寻找其中的规律,为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中医证型的客观化指标,使实验室检测数据和中医的证型相结合,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以回顾性研究临床病例的方法。患者相关证型诊断标准均按1992年制订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进行中医证型分型。并参考全国高等医药教材《中医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及相关文献报道,将慢性乙型肝炎证型主要分为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肝郁脾虚和气滞血瘀四大证型。慢性乙型肝炎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出版的《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9例,对该组患者中医证型、实验室检测指标ALT、AST、GGT、TBIL、DBIL、IBIL、ALB、G、hepatitis B virus DNA (HBV DNA)以及乙肝病毒DNA核苷酸突变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分析其特点及规律。应用SPSS进行慢性乙型肝炎常见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检测数据相关性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中医证型中,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所占比例分别为10.1%、15.1%、37.8%和37.0%。(2)患者以20-60岁为主,占所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93.2%。(3)湿热内蕴证和肝肾阴虚证的病人以男性为主。 (4)中医证型与实验室生化结果、分子诊断结果的关系:①湿热内蕴组、肝肾阴虚组与肝郁脾虚组两两相比,血清ALT、AST、GGT活性、hepatitis B virus D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三组中医证型的血清ALT活性、AST活性、GGT活性、HBV DNA阳性率比较,结果从高到低依次是湿热内蕴组>肝肾阴虚组>肝郁脾虚组;②湿热内蕴组、肝肾阴虚组与气滞血瘀组两两相比,血清ALT、AST、GGT活性、hepatitis B virusD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三组中医证型的血清ALT活性、AST活性、GGT活性、HBV DNA阳性率比较,结果从高到低依次是湿热内蕴组>肝肾阴虚组>气滞血瘀组;⑧肝郁脾虚组与气滞血瘀组间比较,血清ALT、AST、GGT活性、hepatitis B virus 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这四种中医证型的TBIL、DBIL、 IBIL、ALB、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每组病例中HBV DNA阳性的病毒拷贝数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湿热内蕴组、肝肾阴虚组、肝郁脾虚组和气滞血瘀组的乙肝病毒拷贝数依次下降,统计比较湿热内蕴组与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与气滞血瘀组的平均病毒拷贝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肾阴虚和气滞血瘀组的平均乙肝病毒拷贝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郁脾虚组和气滞血瘀组的平均乙肝病毒拷贝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⑥对HBV DNA阳性的四种证型的病人X蛋白区、前C区和C区进行DNA序列基因位点测序,测序区间为nt1652至nt1976,核苷酸突变率最高的为湿热内蕴组,其次为肝肾阴虚组、肝郁脾虚组、气滞血瘀组,经统计学分析后P>0.05,显示这四个组的基因位点变异率并未有统计学差异。⑦步进法逐步判别分析四种证型的定量检测数据,AST对四种证型的判别能力最强,P=0.00。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检测的生化以及分子诊断结果有相关性,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有助于临床的个体化治疗。结果显示: (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证型以肝郁脾虚和气滞血瘀为主。(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20-60岁的病人为主,而且湿热内蕴组和肝肾阴虚组男性多于女性。 (3)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LT、AST、GGT指标以湿热内蕴组最差,说明湿热是对肝脏损害最大的因素。这四种证型的TBIL、DBIL、IBIL、ALB、G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这四种证型的胆红素代谢以及白蛋白、球蛋白的合成并无差别。②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肝郁脾虚、气滞血瘀的HBV DNA阳性率以湿热内蕴最高,说明湿热内蕴组的乙肝病毒复制能力最强。③对每组病例中HBV DNA阳性的病毒拷贝数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发现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肝郁脾虚和气滞血瘀的乙肝病毒拷贝数依次下降,说明湿热内蕴组的病毒复制能力在这四个组中是最强的。④HBV DNA阳性的四种证型病人进行基因位点检测,核苷酸突变率最高的为湿热内蕴组,为90%,其次为肝肾阴虚组,为70%,接下来为肝郁脾虚和气滞血瘀组,变异率分别是66%和60%,但经SPSS统计后P>0.05,这四个组的基因位点变异率并未有统计学差异。考虑到可能是数据量太少造成的,以后还要扩大标本量再进行研究。⑤步进法逐步判别分析四种证型的定量检测数据,AST对四种证型的判别能力最强,P=0.00。但是这只是小部分数据在医学统计学上的结论,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来进一步验证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