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及意义:近年来,随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患病率在逐年增加,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一个重要卫生问题。西医在其治疗上主要有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就鞭策着医学工作者探求更多的诊疗策略。同时,中医学在防治NAFLD方面的历史源远流长,在NAFLD的诊疗方面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本研究结合传统中医学中病证结合的方法,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剖析肝郁脾虚证NASH和湿热内蕴证NASH患者肠道菌群结构与健康志愿者菌群相比发生的变化,旨在为中西医结合治疗NAFLD提供临床循证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34例NASH患者及26例健康志愿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类整理,校验数据,建立数据库;统计软件采取SPSS22.0版本;同时,收集志愿者粪便样本,采用16srDNA技术,提取总DNA,IlluminaMiSeq检测,建立数据库,进行物种分析。得出不同中医证候下NASH患者菌群的差异。研究结果:1、基线资料:①不同中医证候的BMI、CAP、E值特点:NASH患者的BMI、CAP、E值在不同年龄段有差异,在CAP、BMI指标上表现为肝郁脾虚组大于湿热内蕴组,而E值为湿热内蕴组大于肝郁脾虚组;②不同中医证候发病ALT、AST的特点:两组在ALT、AST指标上未见明显差异;2、菌群结果:本研究检测到1887515条高质量Tags,每个标本是31458条(n=60)。将聚类的标准定为相似度为97%,共得到699个OTU。不同组间OTU物种丰富程度不等,三组间的OTU丰度多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0.5)。物种累积曲线提示本实验所收集样本量的充分性及其菌群物种丰富度较高。结合sobs、chao、ace稀释曲线可知本研究基本检测到样本中涵盖的全部物种;从sobs、chao、ace指数及PLS-DA分析可知三组间肠道菌群构成有差异。不同分类水平具体结果如下:①在门的水平上,Tenericutes(柔膜菌门)在肝郁脾虚组和湿热内蕴组比正常组的菌群相对丰度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两组不同证候间该菌无差异(P>0.05)。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在肝郁脾虚组比正常组的菌群丰度稍高,且正常组比湿热内蕴组的菌群丰度稍高,二者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NASH组间菌群丰度有明显区别,以肝郁脾虚组丰度高为主,且二者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在NASH组的菌群丰度比正常组明显减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NASH组不同证候之间,二者无差异(P>0.05)。②在纲水平上,Acidobacteriia(酸杆菌纲)在NASH组比正常组的菌群丰度明显升高,且以肝郁脾虚组的菌群丰度为最高,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Saprospirae(腐生螺旋菌纲)在三组间以肝郁脾虚组的菌群丰度为最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在目水平上,Saprospirales(腐生螺旋体菌目)、Acidobacteriales(酸杆菌目)在肝郁脾虚组比湿热内蕴组和正常组的菌群丰度明显偏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hodospirillales(红螺菌目)在三组间以湿热内蕴组的菌群丰度为最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在科水平上,Chitinophagaceae、Koribacteraceae、Staphylococcaceae(葡萄球菌科)、Rhodospirillaceae(红螺菌科)在肝郁脾虚组比湿热内蕴组和正常组的菌群丰度明显偏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⑤在属水平上,仅有Staphylococcus(葡萄球菌)在肝郁脾虚组比湿热内蕴组和正常组的菌群丰度明显偏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不同中医证候下,NASH患者的BMI、CAP、E值具有差异。2、与正常受试者相比,NASH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了变化,且不同中医证候下发生改变的菌群有其独特性。3、在NASH/NAFLD的进程中,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发挥了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