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晚作为除夕之夜所演绎的一场盛大文艺晚会,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俨然成为了一项“新民俗”,其中由小品和相声为主要构成的语言类节目,因其喜剧性而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但春晚语言类节目绝不是仅仅给民众提供娱乐与休闲,事实上,春晚语言类节目发挥着意识形态宣传的效用,对于推动我国意识形态宣传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从社会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的新兴展现形式的本质、我国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实践场域的地位、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现实需要的目的对其进行把握,从而从深层次理解春晚语言类节目与意识形态的现实关系。同时,春晚语言类节目意识形态宣传也有着召唤主体政治属性以强化个体身份认同、构建繁荣昌盛镜像以鼓舞奋进之志、回应时代命题以实现主导价值引领的功能。春晚语言类节目意识形态宣传的内容深刻反映社会宏观背景,同时代主流价值紧密贴合,因此在基于对时代背景考察的基础上,以党的十四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点,将春晚语言类节目意识形态宣传的内容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改革开放初期(1983-1992)、市场经济繁荣发展期(1993-2011)、全面深化改革期(2012-今)。同时,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宣传的内容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构成了春晚语言类节目意识形态宣传的三条演变脉络,即城乡叙述视角、节目题材的侧重性、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展现,这也是对春晚语言类节目意识形态宣传内容进行把握的一条重要线索。春晚语言类节目意识形态宣传在近40年的历程中之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就在于其探索出了诸多有益的宣传经验,这无论是对于其它文艺节目的意识形态宣传,还是对于我国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本身都有重要的经验启示,即意识形态宣传必须始终坚守人民立场的根本旨归、意识形态宣传必须实现正面宣传与反面警示的辩证统一、意识形态宣传必须实现话语表达方式的创新性转化。当然,春晚语言类节目意识形态宣传并非毫无瑕疵,事实上,春晚语言类节目在近些年一直处于被质疑的状态之中,其意识形态宣传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除了外部环境变化和市场的冲击之外,归根究底还是源于春晚语言类节目意识形态宣传本身,具体来说包括僵化迎合主旋律,削弱宣传内容的感染力、娱乐低质化倾向,现实批判引导功用渐失、向消费主义妥协,造成宣传的目标悬空化、价值代表性不足,宣传的受众群体被分化等方面问题。因此,必须厘清源流,认清问题本质,以充分保证春晚语言类节目意识形态宣传的效果,这就要坚持两个标准相统一,提升节目宣传的现实有效性、坚定中国精神的引领,增进节目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性、正确处理二重身份问题,坚持节目宣传的社会效益性、优化节目选材与运作机制,提升节目宣传价值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