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全面模仿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围绕苏联模式的改革问题,中苏双方产生了分歧。随着这种观念上的分歧的日益尖锐,中苏两党和两国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苏共二十大使中苏两党心生罅隙,1958年的“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以及接下来的苏联单方面撕毁两国协定和在中印冲突中偏袒印度、赫鲁晓夫在参加中国国庆十周年大庆时大谈戴维营精神等,都使中苏之间的分歧越来越明显了。在1960年的布加勒斯特会议上,苏共发动其他国家的共产党对中共进行围攻,但并没有制服中共。于是苏共就采取更加严重的步骤—召回在中国工作的全部苏联专家。这样就把两党之间的分歧扩大到了国家关系方面。随着争论的升级和矛盾的累积,最终导致在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双方反目成仇,两个曾经友好合作的兄弟国家彻底决裂,成为了敌人。
导致中苏双方由友好走向分裂的原因,学术界已从许多方面作了详尽的解释。有的认为是苏联的大党主义、大国主义导致了中苏之间的分裂,也有的认为是国家利益的不同导致双方的分裂,还有的认为是领导人个人的原因导致了这种分裂。这些探讨基本上都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说明问题的。虽然分析透彻,论据充分,但由于主要还是规范和思辨式的,局限于形式上的逻辑分析和价值判断,因此,似乎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说服力稍嫌不够。
目前在学术界从建构主义视角来分析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有影响的论著尚不多见。本文试图从建构主义理论中的观念、身份、利益等概念以及“身份建构利益,利益建构行为”的原理入手,立足于对苏联模式的分析,来探讨苏联模式对中苏分裂的影响,并且提出正是由于对苏联模式这一观念的认同差异,使中苏双方的身份由朋友变成了敌人,并最终导致中苏友好同盟关系的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