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联模式对中苏分裂的影响——基于建构主义视角的分析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lq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全面模仿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围绕苏联模式的改革问题,中苏双方产生了分歧。随着这种观念上的分歧的日益尖锐,中苏两党和两国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苏共二十大使中苏两党心生罅隙,1958年的“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以及接下来的苏联单方面撕毁两国协定和在中印冲突中偏袒印度、赫鲁晓夫在参加中国国庆十周年大庆时大谈戴维营精神等,都使中苏之间的分歧越来越明显了。在1960年的布加勒斯特会议上,苏共发动其他国家的共产党对中共进行围攻,但并没有制服中共。于是苏共就采取更加严重的步骤—召回在中国工作的全部苏联专家。这样就把两党之间的分歧扩大到了国家关系方面。随着争论的升级和矛盾的累积,最终导致在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双方反目成仇,两个曾经友好合作的兄弟国家彻底决裂,成为了敌人。 导致中苏双方由友好走向分裂的原因,学术界已从许多方面作了详尽的解释。有的认为是苏联的大党主义、大国主义导致了中苏之间的分裂,也有的认为是国家利益的不同导致双方的分裂,还有的认为是领导人个人的原因导致了这种分裂。这些探讨基本上都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说明问题的。虽然分析透彻,论据充分,但由于主要还是规范和思辨式的,局限于形式上的逻辑分析和价值判断,因此,似乎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说服力稍嫌不够。 目前在学术界从建构主义视角来分析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有影响的论著尚不多见。本文试图从建构主义理论中的观念、身份、利益等概念以及“身份建构利益,利益建构行为”的原理入手,立足于对苏联模式的分析,来探讨苏联模式对中苏分裂的影响,并且提出正是由于对苏联模式这一观念的认同差异,使中苏双方的身份由朋友变成了敌人,并最终导致中苏友好同盟关系的破裂。
其他文献
肇始于1978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独立探索中国特色农村现代化的道路,拉开了中国大地改革开放的序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现代化以农
项目背景:中国-东盟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是南宁市高新区管委会的一个自主建设项目.项目位于南宁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占地约9.2hm2,建设规模10万m2,规划建设内容是用于企业孵化和总
“郡县治,天下安”。自秦统一中国实现郡县制,县级建制一直延续至今。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有效平衡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三者之间关系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本文通过分析循环经济立法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