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河西魏晋十六国时期棺板画为研究对象,以搜集、整理和阐释河西魏晋十六国时期棺板画及其反映的丧葬信仰为主要任务。论文分别对玉门地区、嘉峪关地区、酒泉地区、高台地区的棺板画进行了整理,统计目前出土的棺板画共40余幅。这些棺板画的发掘情况多记载于发掘报告,部分实物藏于高台博物馆和嘉峪关新城魏晋壁画墓博物馆中。河西各区域之间棺板画题材内容、构图方式、绘画风格等大致相同,但在各区域之间又有细微差异,总体来说河西魏晋十六国棺板画呈现的共性远大于个性。河西魏晋十六国时期棺板画上的图像反映了灵魂升天的思想。河西棺板画上的图像内容分为神话题材和社会生活题材,两种图像题材均反映了古人希望死后升天的丧葬信仰,不同的是以伏羲女娲为代表的神话题材展现的是升天的目的地,而以墓主人出行图为代表的社会生活题材展现的是升天的过程。河西棺板画上的图像在棺板上有固定位置,木棺内的空间符合巫鸿提出的“微型宇宙模式”。棺盖板和棺后挡板象征天界,棺前挡板象征通往天界的入口,棺侧板展示的是墓主通往天界的过程。木棺内的图像及木棺板组成的空间,形成死者灵魂升天的完整过程。通过葬具和丧葬习俗等方面的比较,结合政治和人口流动等因素,可以看出河西棺板画传播及影响到高昌和北魏两个区域。在各地出土的葬具资料中,河西对高昌和北魏葬具的影响具体体现在纸画装饰形式、木棺形制、图像题材、置棺床等方面。河西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棺板画有较强的影响力,对丧葬文化的保存和延续有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