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0年代以来至今,当代艺术家以其创作表达了其对社会情境的看法与意识形态,借由观念艺术与社会雕塑的理念,开始挑战传统的艺术生产的模式,艺术离开其无目的性、美学的无利害性,走出与社会脉动隔绝的孤立角色,改变了艺术家与其观众的关系,开始思考如何透过艺术介入社群。本文旨在探讨此过程的发展、艺术创作的观念,以及其所引发的艺术与公众生活之关系的相关议题,以此来反思参与式艺术创作的内容中出现的不同于以往艺术形式的结构问题,实则与当代艺术发展的历史及观念体系息息相关;并期许本文能够提供艺术工作者在参与式艺术的创作途径裡得以更深入地去检视作品本身得以达致美学价值与社会关怀的并重。“社会参与”艺术实践在欧美比较明确的是九十年代出现,二千年之后蔚为风潮。若爬梳历史,英国艺评与学者克莱儿·毕莎普回溯到1920年代的现代主义时期,艺术家对于艺术与社会的想像与实验,例如未来派、达达等;六十代末、七十年代的表演艺术、偶发艺术、激浪派、国际情境主义、英国社区艺术,或是东欧、拉丁美洲等地相关概念的艺术实践等。九十年代,美国芝加哥1993年的“文化行动”展演;1995年出版的《量绘形貌:新类型公共艺术》纵观七十年代以来的艺术实践都展现与之前艺术实践在基本概念上的差异,其中用“连结性美学”称之为现代主义、个人主义之后的艺术样貌。本文首先讨论在当代艺术的潮流中“艺术介入社会”其观念体系及产生的时代背景。自1960年代以来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开始渐渐投入其中,在形式上往往以参与性的艺术创作来进行。以艺术介入社会的艺术实践是以社会政治关系,来取代传统艺术材料(如大理石、画布或颜料)进行创作,并且不以传统的物件制造为其创作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重点不在物件的形式状态,而在于其中的美学经验,挑战寻常的观念与观者的认知系统。这样的艺术创造过程中也引发了不同社群的对话,并且使观众参与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当中。本文的第二部分将提出对国外在艺术介入社群的发展的案例及其中出现的有别于传统艺术形式的几个面向的探讨,包括在参与式艺术中视觉上的退场、参与式艺术中作者身份的转换。在这几个方面所呈现出参与式艺术有别于传统艺术形式的不完整。其中视觉地退场谈论有关艺术反物质化后转向一种行为而重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在参与式艺术中作者与观众之间身份的模糊以至于重构一种观看方式。艺术介入社会具体地扩大了艺术影响的范畴,不仅带来了更多艺术的解放和自由、人与人的联结,也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藩篱,使艺术的生产成为社群生活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