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移民潮、国家社会认同观念转变所引发的语言冲突、语言融合、语言消失、语言转用等现象频繁快速地发生和发展。多民族国家中,改变语言教育政策、内容和方法成为维护国家社会统一稳定、维护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西部大开发”、“中蒙俄经济走廊”、“草原丝绸之路”等国家战略的发展,使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融合、语言融合、语言教育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和机遇。各族人民对民族共同语汉语普通话的学习热情超过以往任何时代。汉语教育的发展,无论对整体社会发展,还是对个人事业进步,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是学校教学的基础和依据,能够直接体现教育者的思想和目标,一定程度决定着教学的成败。教材建设应该与时俱进。针对母语为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汉语教材具有独特性。内蒙古自治区现行的蒙古族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汉语》教材已推广使用16年。该套教材是依据《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编写,供实施义务教育的蒙古族学校使用的一套教材。该套教材编写的原则有针对性、文化性、交际性、基础性、趣味性等,在体例方面较以往的教材有一定创新和发展,在汉语拼音、词汇、课文、练习等四个内容有较为突出的特点。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区和城镇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近500名师生参与了对该套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调查发现,近60%的学生对教材的整体安排、例句的典型性和实用性、习题的数量和难易度表示满意,而对于课文中的生字生词、配套教材数量等的满意度却不高。教师们认为该套教材总体上是适应学生的,但近年来汉语教学环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套教材在难度、篇幅、时代性、语法修辞知识、配套教材等方面还需作出调整。依调查结果,建议汉语教材编写者在汉语拼音编排、课文内容数量、语法修辞知识、提示系统、辅助材料、师资培训、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出改进;建议汉语教材使用者灵活使用教材、积极调整教学策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加强自身学习,主动适应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