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与毛泽东的农民问题理论比较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i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指出:“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中国的特殊国情使农民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成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决革命和建设一系列问题的首要问题。瞿秋白和毛泽东都是中共党内最早关注农民问题的领导人,在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他们就认识到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农民运动予以领导和支持。在探索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他们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农民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初步形成了各自的农民问题理论,从而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本文以瞿秋白、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为线索,从四个方面对两人的农民问题理论进行了比较,试图通过比较,找出其理论中的异同点,并对影响其形成的不同因素进行初步的理论分析,重述他们对农民问题理论及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这不仅对于我们加深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前四个部分是对农民问题理论的内容进行的比较,第五部分是以比较的方法对影响他们农民问题理论形成的因素进行的分析:  第一部分,关于农民在中国革命中地位与作用的问题  瞿秋白和毛泽东在研究中国问题、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农民问题,特别强调发动农民,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性。瞿秋白明确提出了“中国革命中的中枢是农民革命”的论断,毛泽东也明确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对此,他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具体的分析:  首先,从数量上来看,中国最大多数的人民是农民,因此,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是绝对的。  其次,从经济地位看,中国农业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最后,从革命的作用来看,农民的斗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毛泽东除了从上述几个方面论述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地位以外,他认为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力量,还在于他们的革命具有直接改造中国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结构的作用。而且,他还从民主革命两大基本任务的相互关系上进一步阐述了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是解放农民。从而,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瞿秋白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  第二部分,关于工农联盟问题  瞿秋白和毛泽东都从无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的角度论述了建立工农联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认为农民问题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无产阶级争取革命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采取正确的政策,广泛地发动农民和联合农民,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才能实现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同时,两人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首先,认识的来源不同。瞿秋白最初的认识是在借鉴共产国际和俄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毛泽东的认识则更多的是来源于中国革命运动的实践需要和对中国社会阶级状况的分析。  其次,认识的出发点不同。瞿秋白主要是从同资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的角度来阐述的,毛泽东则是把它放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去考察的。  最后,认识的深度不同。由于实践的限制,瞿秋白后来对工农联盟问题的探索也就停止了。毛泽东则根据实践的需要,把工农联盟问题上升到国家政权建设和革命转变的高度进行了阐释。  第三部分,关于农民的土地问题  瞿秋白和毛泽东都认为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根本内容,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核心问题,这是两人在土地问题上的一个基本共识。但在具体的分析和阐述上,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瞿秋白的认识相对来说是很零散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毛泽东则从中国革命的任务和对象、解放农村生产力、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几个角度,系统地阐述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性。至于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两者从原则上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即必须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但在具体的实施办法上,如没收土地的对象、分配土地的办法、土地所有权等方面,他们俩人都经历了一个逐步的、艰苦的探索过程,这其中走过一些弯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第四部分,关于工农武装割据和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问题  两者都阐述了发动工农暴动、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和逐步扩大革命地域以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在总体上形成了基本一致的认识。同时,两者在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策略考虑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首先,在割据地区的选择上。瞿秋白主张在中心城市附近的农村造成割据局面,毛泽东则倾向于远离中心城市、地势较好、易守难攻的边界山区。  其次,在武装割据所依靠的主体力量上。瞿秋白认为农村割据的主体力量应该是工农群众,毛泽东则主张农村割据应以正式军队为主体力量而造成。  再次,在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上。瞿秋白侧重于求发展而不谈巩固,毛泽东主张下大力气来巩固,在巩固中求发展。  最后,毛泽东对瞿秋白的最大超越,是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建立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理论,解决了中国革命中最根本的道路问题。  第五部分,影响两者农民问题理论形成的因素分析  毛泽东之所以在正确认识农民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而瞿秋白虽然也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却始终没有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束缚。这与两人的性格、气质因素、共产国际的因素、革命实践的因素等在农民问题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瞿秋白、毛泽东的农民问题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它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其他文献
农民作为行动的主体,其就医行为的主观意义和作为国家层面的政策设计的目的不是完全协调统一的。政策往往只是考虑到农民整体的看病需求和地方的经济状况,偏重于整体意愿的实现
随着电力行业的迅速发展及群众对供电质量要求的提高,国家对电力行业的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的增强对变电设备的制造和控制也在不断改造升级。对变电设备良好的维护管理是保证电网安全、高效运行的基础,本文就此为出发点,对如何加强变电设备维修管理工作进行了简要分析。
安全生产已经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论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学位
自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我国高校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作为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注也在逐渐升
由于区位结构的特殊性,我国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本地区政府职能的发挥程度是一个关键因素,它直接决定
构建经济自由贸易区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的集中体现,它有利地推动了地区合作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对于国家双边和多边关系的合作和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在地缘政治经
期刊
采用1∶500,1∶1 000,1∶2 000的烟水和干馏液处理栝楼种子,研究其对栝楼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烟水和干馏液处理后,栝楼种子萌发率、萌发势和萌
从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独生子女不断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他们的生活、教育、心理健康、社会化进程、他们父母的养老等问题均引起学术界广泛讨论。随着时间的推移,独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