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通过上收财权和下放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总财政收入的比重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通过提高"两个比重",中央政府在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对地方政府而言,一方面,财权的上收意味着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减少;另一方面,事权的下放意味着本级财政支出增多。地方政府在预算平衡约束下,本级财政收入不能满足支出需求,出现财政收支不平衡。由于地方财政收入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而财政支出具有很大的政策刚性,地方政府的本级财政收支缺口有扩大的趋势。2010年,我国各地区财政收支平衡系数均值为0.49,比1995年下降了 20.4%。这说明,"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的自给率降低,越来越依靠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但是,转移支付受规模和制度的局限,只能部分弥补地方政府既定的支出责任与收入之间的缺口,财政平衡效果一般。与此同时,人口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称,截至2014年10月1日,全国流动人口约2.43亿人,省际流动人口约9433万人。流动人口的大规模增长给地方财政收支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人口作为一种资源,大规模的流出使得流出地的地区生产总值下降,从而导致财政收入下降;相反的,会增加流入地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人口的流入会增加流入地的财政支出,减少流出地的财政支出。因此,人口流动会对地方财政收支平衡产生影响。而目前国内学者关于人口流动对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影响的研究较少,基本上集中在研究人口流动对区域发展差距的影响和地区之间为吸引人口流入而展开的支出竞争,尚未系统研究人口流动与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关联。本文系统的研究人口流动对地方财政收入、支出和财政平衡的影响,具体而言:首先,人口流入通过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和存量资产价格来促进流入地财政收入增加,以及人口流入通过制度因素和人口流动因素增加流入地的财政支出;其次,分别实证检验人口流动对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影响,得出人口流入能够促进地区生产总值和存量资产价格增长,从而使得流入地财政收入增加,且能够显著增加消费型支出;最后,综合分析以上两种效应,得出人口流入能够提高流入地的财政自给率,而人口流出降低流出地的财政自给率,从而加剧了地区间财力不均等和财政收支不平衡的局面。实行人口流入地向流出地横向转移支付的政策,将有利于改善我国地区间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现状,进而更好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全文共分为7章,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1章为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并对主要概念进行界定。第2章是文献综述。综合分析了国内外人口流动对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影响的相关文献,通过梳理和总结现有文献,确定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3章为人口流动与地方财政收支的现状分析。近年来,人口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流动的方向主要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大部分为劳动适龄人口。"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对财权进行上收,而对事权则进行下放。随之而来的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下降,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却不断攀升,加剧了地方财政收支不平衡。第4章是理论分析人口流动对地方财政收入、支出的作用机理。本章通过分析人口流动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和带动存量资产价格上涨,两种途径增加流入地财政收入;把人口流动对地方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分为制度因素和人口流动因素,并把财政支出分为三种类型:生产型、消费型和维持型,分别分析人口流动对三类财政支出的影响。第5章分别实证检验了人口流动对地方财政收入、支出的影响。在分析人口流动对地区生产总值和房价的影响时,分别采用随机生产边界模型和系统GMM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人口流入能够促进流入地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并且推动流入地房价上涨。综合上述两种途径,人口流入能够显著的增加流入地财政收入。人口流动对地方财政收入的系统GMM回归结果,也支持这一结论。同样采用系统GMM的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人口流动对三类财政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人口净迁移率的提高,仅消费型支出显著增加。第6章为人口流动对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系数的影响。本章通过分析人口净迁移率与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系数的关系,认为提高净迁移率能够促进流入地的财政收支平衡,二者存在正相关。地方财政平衡的指标为地方自有收入的财政自给率。接着运用线性面板回归和门槛面板回归进行实证检验,回归结果显示,净迁移率的提高能够显著地促进净流入地的财政自给率,这意味着人口流入能够促进净流入地的财政收支平衡,而人口流出加剧了净流出地的财政收支不平衡。我国当前人口流动的现状,加剧了地区间的财政收支不平衡。门槛回归结果还表明当人口迁移率较低时,其对财政自给率的正效应较强,而随着人口迁移率的提高,这种正效应趋弱。第7章是总结全文。对本文的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本文的创新包括以下三点:第一,研究角度的创新。本文以人口流动作为逻辑起点,分析其对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影响,为促进地方财政收支平衡提供一种新的政策工具。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省际流动人口规模的急剧扩张,对地方财政收支产生何种影响,之前并无学者进行系统研究。本文运用现有的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实证检验其对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提高省际人口净迁移率能够增加流入地的财政自给率,进而促进流入地的财政收支平衡,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财政收入效应大于财政支出效应。实行人口流入地向流出地横向转移支付的政策,将有利于改善我国地区间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现状。这为改善地方财政收支不平衡提供了政策依据。第二,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在分析人口流动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时,将人口流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分为对地区生产总值的拉动和对存量资产价格的推动两个方面。之前关于地方财政收入的研究,只重视地区生产总值的收入效应,而忽视存量资产对财政收入的贡献。随着我国存量资产价格的上涨,尤其以房价飙升最为明显,其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不容小觑。由于资产性税收规模扩大,进而使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其中,地区生产总值的促进作用分为"要素驱动"和"效率驱动",人口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双重提升作用,我们尤其关注"效率驱动"。实证结果表明,人口净迁移率与技术效率水平具有显著的正效应,提高净迁移率能够显著提高技术效率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发挥"效率驱动"的作用,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本文在分析人口流动对地方财政支出的关系时,把支出类型细分为生产型、消费型和维持型,分别实证检验人口流动对其影响,得出流入人口对消费型支出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对其他两种支出无显著影响。这为人口流入增加流入地的财政支出提供了实证依据。第三,研究方法的创新。在分析人口流动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时,采用随机生产边界模型。随机生产边界模型作为一种效率分析工具,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角度。该模型不仅能够从"要素效应"的角度分析人口流动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还能从"效率效应"的角度为其提供一种解释。在分析人口流动对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影响时,分别用线性面板回归和门槛面板回归,两种回归方法均得出流动人口对促进流入地的财政收支平衡具有显著的正效应。通过对比二者的回归结果,位于净迁移率低区间的地区,提高净迁移率的财政平衡效应大于位于净迁移率高区间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