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学及社会科学本土化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屡屡提及的重要论题。近年来,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动,本土化呼声重新兴起。尤其是17大以来,关于中国道路的讨论高涨,核心议题之一是:虽然中国在发展上取得了成功,却始终面临文化、理论话语上的挑战和困境,建立中国社会科学主体性的任务凸显。这些理论任务被认为关联着社会学和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建构。但是,围绕本土化论题,仍然存在巨大分歧和含糊,“何为本土化”以及“如何本土化”等基础性问题仍然有待深入探讨。我们认为,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更系统地回顾学术史上“本土化”论题的演进,概括出“本土化论”的基本类型。同时,还要进入到更基础的层面,从知识论的视角剖析各种本土化主张的理论逻辑。目前,国内学界关于社会学本土化论题的研究,尤其是对其理论基础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既有的一些成果主要集中在港台学界,大陆社会学界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本研究力争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化围绕本土化论题的学术讨论。本研究主要围绕“史”和“论”两条线索展开讨论。首先,我们分阶段回顾了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论题的历史演进,并概括出了本土化主张的若干种主要类型;其次,我们以“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为主线,梳理了社会科学史上反思普遍主义知识论的主要视角,并把它们与不同类型的本土化主张相联系。我们力图呈现不同主张背后的基础预设和理论逻辑;第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讨论了与社会学本土化有关的方法论议题。关于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论题的学术史演进,我们梳理了不同阶段本土化讨论的主要观点,概括出五种类型的本土化主张:1、学科引入/应用论:主要从学科引入的视角入手,强调教材、教学内容、研究对象等的中国化;2、理论验证/修正论:主要从实证主义的视角入手,强调对西方理论进行修正,吸纳中国的特殊性;3、问题意识本土论:主要从价值关联的视角入手,强调社会学研究在问题意识上的特殊性;4、社会/历史特殊论:主要从方法论整体主义的视角入手,强调中国社会在整体上的历史独特性;5、文化/学术自主论:主要从文化复兴的视角入手,强调中国社会科学主体性和话语权的建构。关于本土化论题的理论逻辑,我们首先回顾了现代社会科学上的德国“历史主义之争”。以此为起点,吸收社会科学史上多次“方法论争论”的成果,梳理出科学哲学和知识社会学中“反普遍主义”科学观的不同进路。这些知识论反思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种视角:1、解释学视角:主要从意义诠释的视角入手,强调社会事实的建构性;2、复杂性视角:主要从复杂科学的视角入手,强调社会实在因“开放性”而形成的历史独特性;3、实践论视角:主要从社会实践的视角入手,强调实践知识与静观知识的差异以及知识地方性;4、权力论视角:主要从知识与权力关系的视角入手,强调知识的权力属性和文化话语权建构。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讨论了与本土化论题有关的若干方法论议题,如量化方法与质性方法、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方法论整体主义与方法论个体主义等。最后,我们还建立了一个基于“普遍—特殊”和“价值—事实”两个维度的坐标系,对诸种本土化主张重新进行了评析,每个维度上均有“极端立场”和“温和立场”的差异。我们不主张那种引向“相对主义”的后现代极端立场,而主张从“温和立场”出发,吸取各个视角的合理成分,把握普遍性与本土性的辩证关系。我们认为,应该从方法论和价值论两种意义上去把握本土化论题。从方法论角度看,应该关注整体主义视角下中国问题的历史特殊性等方面;从价值论角度看,应当注重强化中国研究的自主问题意识,以及中国文化话语权建构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