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期望(educational expectation)多以代际的差异被分为父母教育期望(父母希望子女达到的受教育程度)和子女教育期望(子女希望自己达到的受教育程度)。以往的许多研究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子女受教育程度之间存在着代际传承的关系。教育期望作为现实受教育程度的心理体现,实际上是推动代际教育传递的动力和工具,代际教育期望之间也存在着相应的传递关系。部分学者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代际的教育传递存在着自证预言效应(SelfFulfilling Prophecy):父母因为各种因素(父母自身的学历、家庭的富裕程度、职业水平的高低等孩子无法决定的变量)而形成的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会通过潜移默化的自证预言效应传递给子女,使得子女也拥有与父母相近甚至相同的教育期望,进而影响子女的教育获得。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子女的教育期望对应父母的教育期望会存在高低波动。怀有高教育期望的父母也可能有低教育期望的子女,同理对子女存在低教育期望的父母也可能有一个希望拥有高学历的子女,这样的波动说明在自证预言效应以外,还可能存在着一些偏离先赋性的因素在影响着子女的教育期望。在子女进行教育成果积累的过程中,除了父母的力量之外,也会有诸如学校、老师、同学等多种主体的共同参与。对个人教育期望及教育获得的研究中,有部分研究将关注点放在多方主体的力量参与上,科尔曼(Coleman)在1988年提出社会闭合的社会资本理论就是以各主体互动形成的社会结构为基础建立的。社会资本作为一个能够跳脱出自证预言效应来解释代际教育期望关系的概念,其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开先赋性因素的影响,在自证预言之外去解释代际教育期望的波动问题。本文以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利用CEPS2013-2014年的基线调查数据,使用分层线性模型研究代际教育期望之间的差异是否受到主体互动和学校的环境变量的影响。研究发现:1、师生互动程度越高,子女的教育期望就越有可能追赶并超越父母的教育期望;2、子女拥有的“上进朋友”越多,子女的教育期望就越有可能追赶并超越父母的教育期望。朋友的偏差行为对于代际教育期望的弥合和超越并无显著性影响,因此文章验证了同辈群体在代际教育期望传递中的榜样作用,但偏差行为的“传染”作用却并没有被验证;3、学校平均阶层水平越高,子女的教育期望就越有可能追赶并超越父母的教育期望。4、凡是涉及一方主体是父母的互动,如亲子互动、父母与老师的互动,则其对代际教育期望差异弥合和超越的作用为负,这或许表明父母对子女学习和生活的过深参与反而成为了子女的志向提高的障碍。文章还通过加入家庭阶层水平和主体互动的交互项检验发现寒门的子女可依赖的社会资本虽然较少,但依然能够通过一定的“资本补给”来提高志向,增加阶层上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