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h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梁市作为新兴煤炭资源型地区,空气污染较严重,己成为我国汾渭平原大气治理的重点城市之一。本论文采集了吕梁市离石区和孝义市四季PM2.5样品和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样品,包括<2.5μm(PM2.5)、2.5-5μm(PM2.5-5)、5-10μm(PM5-10)和10-100μm(PM10-100),分析了颗粒物上9种水溶性无机离子(F-、Cl-、No3-、So42-、Na+、NH4+、K+、Mg2+和Ca2+)的质量浓度和分布特征;根据离子间相关性、线性拟合曲线和酸碱性分析确定主要离子的存在形式和颗粒物酸碱度;通过分析硫转化率(SOR)和氮转化率(NOR)探讨典型离子的二次形成机制;利用后向轨迹模型(HYSPLIT)和主成分分析法(PCA)解析出水溶性离子的传输过程和主要来源。研究结果填补了该地区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研究的空白,有助于对吕梁市大气污染状况及来源做出科学判断,同时对改善汾渭平原大气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吕梁市PM2.5上总水溶性无机离子(TWSls)质量浓度为29.08μg m-3,占PM2.5总质量的40.45%,且以二次离子SO42-、NO3-和NH4+为主,其占TWSIs浓度的80.99%,表明该地区二次离子污染较为严重。水溶性离子表现出明显的分布特征,在冬季达到最高,且孝义高于离石。吕梁市NO3-/SO42-的全年均值为0.51,表明固定污染源(如燃煤)对水溶性离子的贡献率更大。
  离子间相关性和线性拟合分析得出吕梁市秋、冬季大气PM2.5中各水溶性离子间的相关性明显强于春、夏两个季节,其中NO3-、SO42-和NH4+的相关性均为高度相关,具有很好的同源性,NO3-和SO42-的主要存在形式为NH4NO3、(NH4)2SO4、KNO3和K2SO4。离子平衡分析显示PM2.5整体呈酸性,其中秋季粒子呈碱性,其他季节偏弱酸性。
  吕梁市离石区TSP、PMio和PM2.5上TWSIs质量浓度分别为41.28、33.24和22.11μg m-3,分别占其颗粒物浓度的21.40%、23.71%和29.49%,且PM2.5中水溶性离子占TSP上总离子质量的51.05%,表明TWSIs主要分布在PM2.5上,TWSls均在冬季最高,与冬季供暖燃煤量增加有关。对比不同离子得出Cl-、NO3-、SO42-和NH4+主要分布在细粒子(PM2.5)上,而F-、Na+、K+、Mg2+和Ca2+主要分布在粗粒子(PM2.5-100)上。
  对比吕梁市离石区粗、细粒子上离子间相关性和线性拟合方程,发现两种粒子上离子的主要化合物存在形式不同。细粒子上,NO3-主要以NH4NO3形式存在,NH4+以NH4NO3和(NH4)2SO4存在;而在粗粒子上,NO3-和NH4+主要以NaNO3和NH4Cl形式存在。粗、细颗粒上离子整体水平均呈碱性,且在秋季最高,粗粒子上的离子碱度远高于细粒子,主要与碱性离子Mg2+和Ca2+主要分布在粗粒子上有关。
  气象条件对PM2.5上NO3-、SO42-和NH4+浓度水平的影响分析表明较高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能促进SO2和NO2光化学反应速率,有利于二次形成过程,使得夏季二次离子浓度高于其他离子;风力能促进污染物的稀释扩散,但当春季风速过大时,地表扬尘会使离子浓度水平有所增高。
  吕梁市离石区细、粗粒子上SOR分别为0.30和0.26,NOR分别为0.07和0.O4,SOR值均远高于NOR值,表明SO2向SO42-的二次转化程度高于NO2向NO3-的转化,且细粒子上的SOR值和NOR值均高于粗粒子,表明气体SO2和NO2通过气相或液相反应转化为二次离子的过程更易形成细粒子。从季节来看,粗、细粒子上夏季SOR值均远高于其他季节,且SOR与O3、温度和相对湿度(RH)均呈显性正相关,表明夏季高浓度O3、高温和高RH会加速SO2的二次转化进程。
  气团后向运动轨迹结果显示,吕梁市除了受到本地污染源排放的影响,还有源于西北方向污染物的远距离输送和气象条件(冬季逆温天气和春季沙尘天气)也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秋季和春季主要与来源于内蒙古的远距离输送有关,同时秋季气团的下沉运动,导致污染物的累积。夏季,较清洁的气团主要受东南气流的影响,对空气质量影响较小。主成分分析表明燃煤、生物质燃烧、二次反应和扬尘的污染对吕梁市大气颗粒物上水溶性离子影响较大,吕梁市大气仍以煤烟型污染为主。
其他文献
西部弱胶结地层天然的禀赋条件决定了其岩石特征与东部岩层岩石特征有明显的差异,开采实践表明弱胶结地层覆岩采动破坏与东部覆岩采动破坏也有一定的差异。为了保证矿井生产的安全,需要对西部弱胶结采场的覆岩采动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进行研究。论文以营盘壕煤矿为研究区,采用理论分析、试验室试验、数值模拟和相似材料模拟等综合方法,对西部弱胶结地层采场覆岩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  论文通过对西部弱胶结地层采样进
学位
滑动构造是影响煤矿生产效率和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地质工作者们对于滑动构造的研究不多,而陈蛮庄井田内滑动构造的地质条件更加复杂,也影响了煤矿的高效生产。因此,对于陈蛮庄井田内的滑动构造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根据陈蛮庄井田的构造地质资料、钻孔测井曲线资料、实际掘进与回采资料,以及现场实际煤层异常分布素描图,分析陈蛮庄井田内的滑动构造的分布特征、基本发育特征、煤层厚度变化、伴生和派生构造、滑动
学位
研究区位于郯庐断裂带西侧,以往重砂测量中发现过金刚石及指示矿物,并且具有寻找金刚石地物化遥特征,因而具有金刚石找矿潜力。  基于已有的地质矿产资料与科学研究成果,对调查区开展了航磁测量和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查明了研究区磁异常特征,并对磁异常进行了野外踏勘查证,其中Y-10磁异常由含金刚石橄榄玄武岩引起,其它磁异常由辉绿岩引起;对区域内以往金刚石和指示矿物出土点开展自然重砂追索取样51件,发现镁铝-
学位
研究区位于乳山市东北15km,区内矿产主要分布在岔河~三甲断裂和北东~北东东向断裂构造带上,金矿床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在研究区内已发现金青顶大型金矿床1处,三甲、金牛山等中小型金矿床多处。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古元古代荆山群陡崖组、野头组及新生代第四系。为了研究乳山外庄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开采的可行性,论文通过资料收集,对研究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等进行了分析,借助野外地质和钻探资料,明确了该区金矿体赋
学位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人们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所以,寻找可再生的新型清洁能源成为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地热能作为一种新型清洁综合性矿产资源,储量大、分布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前期地质调研发现,济南东北部地区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因此,准确探测地热能的分布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任务要求,结合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本研究主要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
学位
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地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的砂层组进行了划分,对砂体的展布特征及其物性变化规律进行了详细总结,对本区各层段的沉积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沉积作用对砂体成因及其展布规律的控制作用。  临兴地区本溪组主要发育障壁海岸沉积相,进一步划分为障壁岛亚相和泥坪、砂坪、泥炭坪三种微相;太原组主要发育障壁海岸沉积相,仅在康宁镇附近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可分为障壁岛亚相和泥坪、砂坪、混合坪、
学位
水害是威胁赵官煤矿下组煤开采的主要隐患。随着开采深度的加深,下组煤开采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突水威胁,本文通过搜集井田以往的物探、钻探资料和抽水试验资料,结合多年的生产实际,对赵官井田下组煤底板含水层岩性、厚度、富水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含水层的水位变化情况及其原因,并对隔水层的厚度和岩性进行分析,结合岩层之间的关系分析研究隔水层的阻水性能。结合开采5煤时工作面突水情况,对赵官井田下组煤水害类型进行划分
学位
中国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投入开发的大部分油田(包括江苏油田的王龙庄地区),绝大多数都已经进入了高含水或特高含水采油阶段,但采收率普遍低于30%,还有相当规模的剩余油以各种形式分布在水驱效率低的储层中。由于地下流体的流动受到储层砂体大小、形态及空间展布状态的控制,因此,进行地下滩坝储层构型及其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迫在眉睫。本次研究以王龙庄油田阜宁组二段(以下简称阜二段)为例,采用“层次分析”与“
梁家楼油田中区沙三中储层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油田储量动用程度高,水淹情况十分复杂,剩余油分布难以预测。因此需开展储层非均质性综合研究,从多个角度、动静态结合分析构造一岩性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控制因素,揭示剩余油富集规律,预测剩余油相对富集区域,调整挖潜方案。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①建立了能够反映地下客观情况的精细化油藏地质模型,为搞清剩余油形成与分布规律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②针对梁中沙三中
纳米TiO2粉体的合成及其应用是新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独特的紫外屏蔽性、光催化作用以及颜色效应等功能使其在纺织品、防晒化妆品、涂料、橡胶、废水处理、杀菌、文物保护、环保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由于纳米TiO2具有强极性,使得TiO2不易在非极性介质中分散,在极性介质中易于团聚,直接影响二氧化钛本身优异性能的发挥。因此,需对其进行表面改性处理,以便在非极性介质或极性介质中获得良好的分散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