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文与非文:诸子时代的文学批评与建构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h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从文化而非政治的角度来看,公元前11世纪之前,在黄河流域存在着三个文化圈:黄河上游高地夏文化圈、黄河下游洼地先商文化圈和黄河上游西部先周文化圈。夏、商、周三代政权变化,实质上是三个文化圈分别伴随政治权势成为主导形态吸收融会其它文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西周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它整合此前文明,对天命鬼神文化进行改造,确立起“文德”政治意识,再通过“制礼作乐”的方法,建立起一套以“文”为表现形式的社会规范,并把它自上而下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统一的社会政治文化体系,这套文化体系为西周社会生活带来了二百多年稳定繁荣的局面。  由于生产力发展,周天子逐渐丧失中央政权地位,其“文德”政治体系开始崩溃,以此为核心价值的社会文化生活也开始瓦解,尚文之风日衰,尚武之气渐浓。面对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中国新兴起的思想家们展开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形态的探索思考。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想要在文化的断壁残垣上重建西周社会文化秩序。为此,他提出“仁”的思想,从人的外在语言到人的内在情感,对周朝的礼乐文明制度全盘继承,提出一整套有关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的规范,形成了系统而全面的儒家人格修养和精神建设体系。由此“尚文”主体出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构建起一系列诸如“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等文学批评观念,极大地影响了后来中国文学批评观念和文学思想的发展。  儒家“尚文”,尚的是礼乐文明之“文”,道家“尚道”,尚的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之道”,道亦是“文”,不过不是人类社会的文明,而是自然之“文”。可见,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在更高层次的把人推进到自然本体之中,超越了仅仅把人局限于社会之中的儒家,因而就中国文化总体来看,道家构成了儒家“尚文”思想的补充。道家把“道”看成世界本体,认为人不是融合于群体,而是回归自然,通过心斋坐忘,离形去智,抛弃个人的智欲等心理活动去体道悟道,成为一个得道的“道德”主体。这一主体以“体道”和“游心”为基本特点,而这种特点又与具有精神自由特征的文学艺术相通,于是“游”既是人的精神象征,也是道家文学批评观念的核心。总的看来,它在三个方面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倾向性:第一,以“游”的空间和条件来看,其“自然贵真”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审美追求;第二,以“游”的境界和状态来看,其“出神入化”的境界效果影响了中国文学的价值追求;第三,以“游”的表现和传达来说,其“言不尽意”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学的艺术追求。  墨家和法家也是针对儒家“尚文”思想提出自己的学说的。与道家相比,墨法均正面给予儒家以猛烈地批判,从不同层面修正了儒家“尚文”思想的局限性。所不同的是,墨家持“非文”思想,以兼爱为本,提出节葬、节用、尚贤、尚同等社会政治理想,以“义道”挑战“人道”,成为儒家“尚文”思想的直接反动。而韩非子认为人的情感变化无端,当绝情感,准诸法,以“释情任法”来否定儒家血缘伦理,于“尚文”之外,另外开辟出一个“尚法”的天地,两者很好的修正了儒家“尚文”的偏执。墨家以“利”为原则,提出“非乐”思想,与此相关,墨子所阐发的有关言、辞的看法和明辩问题等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一定影响。韩非尚法,认为除了君王言令和国家法令制度以外,没有更有价值的言语,整个社会的言行都要服从于“功用”的目的,他因而排除文艺价值的独立性,而把它看成“法治”的附庸。墨法文学批评思想虽不及儒道对世界影响大,但也为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出新的维度。  先秦诸子社会政治思想不同,导致他们文学批评观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很好地体现在他们的文章实践中。儒家以一种宽厚温良、恭顺谦让的心态对待人事,以一种温文尔雅、忠恕调和的原则处理事务,因而《伦语》表现出“雍容和顺”的亲和态度;老庄倡导自然人性,超越于社会世俗之外,其思维像精灵一样游走于天地之间,在更大的宇宙系统中看浮若草芥的人生,眼光更高,视域更宽,理解得更透彻,其自由浪漫的精神使其文章的字里行间显露出汪洋恢宏之势;墨子语言质朴无华,不好雕饰,文风自然畅达,显示出“言多而辞不辩”、“意显而语质”的独特风格;韩非子则以意明篇,善于层层剖析,援古证今,有吞吐开合之气势。墨、法两家都善于辩理说事,构思上破立自然有法,成为名理见事的典范。
其他文献
从主管浦东开发的上海市副市长,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再到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的身份虽有变化,但他直面媒体时的坦诚与智慧一直未变,“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心愿
本文主要分两个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要阐述新历史小说兴起的背景、原因、概念以及代表作品等等。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在新历史小说兴起的背景之下,一些女性作家从自己的女性视角
本文以《汉语方音字汇》为基本材料,对汉语方言中的开合互易现象做出了初步整理,区分出演变的主要类型,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着重从音理和音系格局两方面进行了尝试性解释。  合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和一零的《断绝》、《冷清》都是中越现代文学反封建家庭题材的经典小说。 巴金和一零的小说的相同表现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思想主题上。作者共同
元代辞赋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由于学术界多年来将辞赋研究工作的重点集中在对先唐赋的研讨上,所以对元赋的认识和把握还不够深入。本文将元代辞赋作为研究对象,力求
学位
论文对沈从文四十年代(文学史分期意义上)几部重要作品例如《长河》、、《烛虚》等和中国现代性之关系做一详细的剖析研究,厘情其纷繁复杂的缠绕联系,揭示沈从文由文学家到思想
本文以概念语义结构和发生语法学为理论背景,在语料统计的基础上分析了产生类动词的语义结构。具体考察了“产生、出现、发生、引起、导致”这五个动词。  产生类动词的基本
西宁汉话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使用西宁汉话的居民主要是当地的汉族和回族。但西宁回族在日常生活中操的汉话和西宁汉族所操的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特点。西
《清代学者像传》,共三百六十九幅画像,分两集。第一集,一百六十九幅,由叶兰台(衍兰)及其弟子黄小泉所绘,并由叶氏为每一幅像以工整小楷撰写小传,一些传主有两幅的,其一则往往从简。
学位
目前,古汉语时间系统研究相对滞后,这制约了我们全面地认识汉语时间表达的历史演变情况。本文全面考察中古时期时点时段的表达形式和语义、语法功能,说明其历时的发展演变,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