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分析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时曾说:“资本的每一次增加或减少,自然会增加或减少劳动的实际数量、生产线劳动者的人数,从而增加或减少一国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交换价值、它的全体居民的真实财富和收入。”当前,金融在人类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代经济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金融交互。历次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造成的破坏性后果从反面印证了这一结论,彰显了金融的重要地位。正因如此,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对金融活动的管理和规制,一些国家则为维持或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或区域金融中心而进行战略决策并提供各种政策支持。而证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资源的合理流动和科学配置。在我国证券市场规模飞速发展的同时,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也在不断的加强,并逐步走向完善。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简称证券委)和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简称证监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全国证券市场管理体系开始建立。1999年7月1日起生效的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从法律层面确立了证券市场监管的地位、作用,开启了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进程。但是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一些潜藏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这些潜在问题的出现,也折射出我国证券监管体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市场监管功能不完善,政府相关部门监管效率低下等。本文采用逐层深入的方法,从介绍国内外证券市场监管研究的基本情况和背景入手,首先说明了证券市场监管的内涵、特征、目标及意义,然后对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历史演进、特点进行了阐述,对其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在具体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影响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在对美、英、德三国的证券监管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后,对比我国证券市场环境的异同以及监管系统的区别,寻找适合我国证券监管制度优化学习的方式方法。最后,结合上述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化方案,以期为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