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导思想问题是当今中国的根本理论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领导人的定期更替、时代发展的深刻转型,理论创新的力度相应加快,指导思想名称的更新速度也前所未有。由此,我们习以为常的指导思想名称本身也成为需要迫切研究的重要问题,进入了我们的“问题域”。指导思想命名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涉及到方方面面,指导思想名称的凸显是各种因素形成的合力所导致的。指导思想命名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发展性问题。如果把指导思想的阐述问题研究称为“当前最紧迫的理论创新”,那么指导思想命名的研究则可以称为“当前最最紧迫的理论创新”。指导思想命名问题的研究,是指导思想快速创新的需要,优化指导思想在政治生活中地位的需要,是摆正领袖话语在政治生活中位置的需要。
本论文分为九章。围绕指导思想的命名,各个章节之间形成思维链条,环环相扣,自然延伸。从研究的基本定位出发,梳理本课题的研究状况(见第一章)。为扎实开启本课题的研究,首先需要理清理论基础,即“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界定(见第二章)。从指导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梳理各个指导思想的变迁及其时间规律(见第三章),由此凸显出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性意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关系到指导思想命名建设,中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定义(见第四章)。以马克思为代表的领袖群体,作为指导思想创新的重要主体因素,影响和推动着指导思想命名建设(见第五章)。领袖思想的理论体系与指导思想之间的关系是指导思想命名的关节点(见第六章),由此需要进一步从总体性的高度澄清指导思想命名建设中的认识误区(见第七章)。其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个案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见第八章)。正是在正反两方面认识的基础上,从方法论的高度研究指导思想建设的机制(见第九章)。第一、二章是全文的铺垫,第三、四章重在指导思想本身的分析,第五章侧重指导思想发展中的领袖因素,第六、七、八章旨在打通关节、澄清误区,第九章是全文的落脚点,旨在探讨如何进行指导思想命名建设。
第一章是绪论,介绍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述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章研究指导思想命名的理论基础。从多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进行界定:指导思想的内涵和外延;指导思想命名的内涵和外延;指导思想的特征;指导思想建设的定位。
第三章研究时间因素在指导思想变迁中的作用,既分析单个指导思想的命名过程(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例),又从整体性的理论高度进一步分析指导思想的转型特点和时间规律(如时间跨度、时间张力、时间成本、时间误区)。
第四章研究指导思想命名的前提条件,即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首先从如何认识“老祖宗不能丢”、指导思想的一元和多元入手,厘清认识误区。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中心问题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定义更新的必要性、定义的常见方法和新的方法(即整体性视角)。
第五章研究影响指导思想命名的领袖因素。首先对指导思想建设的主体构成进行总的论述,然后对“领袖”概念和领袖的作用进行界定。重点从四个方面介绍领袖因素,包括领袖的理论独创性、领袖的独特引领作用、领袖的任职期限、领袖姓名命名指导思想的传统。最后,从正反两方面反思领袖姓名命名指导思想的方式;从文本传播的角度分析指导思想与领袖著作的关系。
第六章研究指导思想命名的关节点,即指导思想与理论体系的关系。首先从理论上澄清指导思想与理论体系的关系,然后从邓小平开启指导思想创新的历程来正本清源地反思两者的关系。从解决当前重大理论问题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定位和命名意义。
第七章从总体性角度反思指导思想命名的认识误区。首先从三个典型问题入手: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如何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定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指导思想命名建设中的误区和指导思想建设中负效应的根源。
第八章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个案,深入分析指导思想的命名和阐释。首先分析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误区,具体主要有三种情形:误读“三个代表”的人格化倾向;混淆“三个代表”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简单否定“三个代表”的创新性。分析产生认识误区的原因。重点就“三个代表”本身的命名和阐释进行再认识,包括“三个代表”命名的重大意义;“三个代表”的理论阐释;“三个代表”的理论价值空。最后,上升到一般性的高度,从“三个代表”来反思指导思想命名建设。
第九章从方法论的高度研究指导思想建设的机制。重点分析指导思想命名方法和指导思想的叙述方式。最后,从指导思想与社会现实互动的角度,研究指导思想的内容更新机制和指导思想对社会思潮的回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