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夫之作为明末清初极具代表性的思想家之一,他民族观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是明末清初社会动荡,复杂的民族矛盾,使得王夫之形成了激烈的民族观;二是对传统儒学“夷夏观”的继承和发展。王夫之民族观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一是“华夷之辨”,王夫之在继承了华夏文化优劣论中以文化优劣区别夷夏的基础之上,还创新性的提出了“气性论”,华夷在种族气性上差别的原因,是他们特殊的民族居住地域特征;二是强调“华夷之防”是天地之则;三是主张各民族间由于生性的不同而需要“各安其所,我不尔侵”,反对民族杂居,反对民族通婚,也基于汉族文化优越论,认为可以“以夏变夷”,辩证看待民族同化;四是反对民族战争,反对中原政权倚强凌弱,侵略少数民族,更斥责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五是坚守民族利益至上,认为汉族政权只能由汉族人接任,不可由少数民族接任,“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异类间之”。并以是否维护民族利益为评价历史实践和历史人物的标准和依据,如重新阐述“维州之辨”等。六是提出新的“正统观”,汉族只能实行民族独立,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破坏了“正统”,上天自然会惩罚该民族。这也是他作为汉族代表的反清理论的具体体现。王夫之的民族观是狭隘的,他的著作中多处称少数民族为“禽兽”这些带有贬义的称呼;也是具体的,在他人生转折的中年时期,投身激流中,参与政治军事上反清复明,在他政治流亡时期和晚年归隐时期,虽无力推翻清廷,但仍不放弃自己的反清思想,立志于继承传统春秋儒学,再提出新的见解,处处可见他反对少数民族的思想。他的民族观,始终站在维护汉族利益的角度,又是一种典型的大汉民族观。在国家利益受到侵害,人们的民族意识觉醒的时候,这一思想由于维护了汉族利益,成为了近代政治革命和民族主义的理论基础。他深刻的影响了曾国藩、谭嗣同、章太炎和孙中山等人的政治主张。尤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深受王夫之的反满影响,都主张要实现民族独立,必先暴力推翻满清政权,这一思想被孙中山高度概括为: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