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暴力影像游戏的流行,其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以往大多数研究表明,暴力影像游戏显著增加游戏者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认知、攻击性情感及生理唤醒。但关于暴力影像游戏如何影响攻击性、通过哪些中介变量对攻击性产生影响还不清楚。关于这个问题,Anderson & Bushman提出的GAM模型中给出了一定的解释。然而,这个模型还只是个理论假设,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均没有对暴力影像游戏对攻击性影响过程中可能的中介变量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而这一点对于理解暴力影像游戏对攻击性的影响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因此,本研究以八所学校共818名学生为被试,考察长期暴露于暴力影像游戏(VVE)、移情、攻击性期望、攻击性信念、报复及冲动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探讨长期VVE对攻击性行为影响的中介变量及其中介效应的大小,并且进一步考察这种中介作用是否会因性别及年级而有所不同。结果表明:1、VVE与个体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期望、攻击性信念、报复及冲动呈显著正相关,与移情负相关。2、攻击性期望、攻击性信念、报复及冲动是VVE影响攻击性行为的重要中介变量。这四个中介变量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攻击性信念是第一层的中介变量;攻击性期望与报复部分处于第一层,部分处于第二层;冲动部分处于第二层,部分处于第三层。移情不能进入VVE影响攻击性行为的中介模型。3、男生的VVE及攻击性水平均显著高于女生:各年级学生的VVE水平无显著差异,小五学生的攻击性显著高于初二、高二及大二学生。4、VVE对不同时期青少年的攻击性有不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