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于现在的大环境,我国医药制造业必须经历大规模转型。研发活动、科技创新以及企业财务绩效三者已形成密不可分的联系。此时从企业层面考察医药业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对企业的研发及创新,提升医药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政府在医药政策上的建立,有着非凡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2006年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在医药制造领域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是否能正向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通过对所选取的指标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研究企业可通过提高哪些研发指标来提升财务业绩,并分析研发投入对企业当期,一期和二期的滞后效应影响,判断在该领域的研发活动滞后期期间长度。首先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将文献按照研发投入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性,二者的滞后性两个方面分类研究,并作简要评述。其次,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进行理论分析,引入了投入产出理论、学习曲线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熊彼特创新理论,目的是为后续的假设提出提供理论依据。再次,在界定研发投入和企业财务绩效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搜集医药制造业2008-2015年的样本数据,从173家企业样本中筛选出85家企业,进行描述性统计,再利用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判定在医药制造业研发投入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最后,文章对前面一系列的实证及理论研究做了总结,并根据结论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也指出本文的研究局限性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在医药制造业,我国的整体研发投入水平还不高;随着技术进步与政策鼓励,大部分企业逐年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越来越注重研发的作用;企业的研发投入与企业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因此判定加大研发投入能够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企业的研发活动对财务绩效有显著地滞后效应,且滞后期一般为一到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