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与政治系统和社会相一致的政治信仰与信念,并自觉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政治认同对社会成员和政治体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今中国正处于全球化的国际大环境中,同时改革发展也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公民参与政治的愿望与热情日益高涨。此时,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迅速崛起。社会化媒体是在Web2.0基础上,依赖用户社会关系建立的,以用户内容生产和信息交换为中心的在线社会网络形态,以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等为代表。其特性包括:人员参与的广泛性,信息传播的社会性,内容生产的自主与协作性,以人为中心的信息聚合性。社会化媒体凭借强大的社会动员功能,赋权功能,极大地释放了社会话语空间,提升个人信息获取和传播能力,激发了个体、群体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积极性,使个人的想法和权力得以付诸实施。社会化媒体使用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甚至是国家的政治与外交。社会化媒体为公民有效参与政治提供了条件和渠道,公民参与政治的广度与深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社会化媒体通过对议程的重新设置,对政治参与模式的重构,对共同价值观群体的建构,以及意义建构等核心机制,在政治传播中影响公民政治认同。社会化媒体在我国已成为政治系统正常运行的“减压阀”、“监督器”,已成为重要的利益诉求渠道,监督政府工作在阳光下运行。同时,社会化媒体成为改进政府管理的“助推器”。公民通过评论和关注、转发表达自己的态度,迅速聚集成强大舆论,可以更快地凝聚公民对方针政策的反馈,政府能及时发现过去没有发现的问题,加以改进。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形成了“党的领导人、政府部门负责人←→社会化媒体用户”双向互动模式,改变了政治参与模式。公民通过发布信息、评论,发表意见和建议,迅速汇聚民意,参与政策的制定,通过政治参与逐渐影响社会生活和公共决策,增进对政治体系的理解与信心,有助于促进政治认同。同时,社会化媒体反向推动了政府利用社会化媒体参与、完善社会治理。公民通过社会化媒体参与政治的效能大大提高,使公民从被动消极的政治认同转变为主动积极的政治认同。但是,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社会转型期所引发的种种复杂问题和矛盾也较为集中地暴露和迅速地扩散,使公民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影响了公民的政治认同。比如,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加剧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社会化媒体成为国内外各种利益群体、集团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宣传和渗透的阵地,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公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社会化媒体不可控性也成为各种非理性言论的集中发酵和传播平台,使社会矛盾催生出的负面情绪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激发成群体暴力行动,造成社会对立情绪的蔓延。社会化媒体凭借着强大的传播力和组织动员能力,聚合了公民各种声音和态度,加大了社会治理难度。政府在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同时,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加之社会化媒体不断曝出的制度弊端,监管缺失和社会阴暗面,更加重了政府治理的负担。这些因素造成了公民政治认同出现消极变化,如虚假认同趋势的显现,政治信仰的弱化,以及认同状态的暂时性与易变性。当前影响我国公民政治认同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主要从宏观和微观几个层面,对当前公民政治认同存在问题的原因的诸多变量和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本文认为影响因素包括:社会转型,利益分化加剧削弱政治认同;全球化下多元文化交融与意识形态渗透消解政治认同;在舆论引导中,政府和主流媒体的引导效果不佳,甚至是意识形态领域失语有碍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下降也影响政治认同。可以说,当代中国能否顺利推行改革开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政治认同的提升,特别是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引导公民政治认同,正确地培养和引导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已成为我国党和政府在改革和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当前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正是由于各种思潮甚嚣尘上,各种境外文化悄然渗透的时候,越是需要凝聚共识。引导中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要引导公民自觉践行“中国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认同”——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引导公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政治认同,要不断增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自信,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深化改革,以改革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建设。引导公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治认同,要提升理论思维和运用能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以人为本,巩固社会主义理论认同的群众基础。引导公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政治认同,要坚定不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共享发展成果,巩固政治认同的物质基础;坚持制度创新,提高制度创新质量。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公民政治认同引导要注重原则和方法。首先,要把显性宣传与隐性渗透结合起来。一方面积极宣传主流价值观,强调其意识形态的优越性,以扩大文化影响力。另一方面,要科学、灵活地与意见领袖合作,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和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并形成良好媒体环境和社会氛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次,要积极建设与矛盾缓解相结合。利用社会化媒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构建及时全方位的舆情收集机制,反馈机制和危机应对机制。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舆情发展变化是极为迅速的,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公民思想、舆论动向,建立沟通、服务的平台,培养认同的基础。在危机事件中,要积极化解容易在社会化媒体中激化的矛盾和情绪,宣传政府主张和政策,引导公民理性、客观看待问题,引导政治认同科学提升。第三,是要注重个体服务与引导。社会化媒体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满足个体的利益和精神需求,引导公民发挥主观能动性。社会化媒体使公民自发形成了大量的组织和机构,参与公共服务,培养了公民的“志愿精神”。政府引入志愿机制,把公民的志愿精神引导到政治参与中,可以使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并保障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权的行使。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政治认同教育引导应促进政府部门和公民的合作,不仅让公民积极参与公共决策制定,还学习如何与政府间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不断提高政治参与能力。政府与公民通过加强交往,结成有机联系,形成线上线下联合,互助、互信、培养归属、认同感和集体行动能力的生活共同体,从而促进公民的政治认同。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引导公民政治认同,要在全社会形成一股合力。本文从几个层面试图提出可行性路径。首先,加强相关的教育与培养。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与创新;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升媒介素养,提升政治参与能力;构建社会化媒体的伦理道德体系建设,建立传播道德规范,引导从业人员与使用者的自律;第二,在社会化媒体建设层面,要增强传统主流媒体在社会化媒体中的思想舆论引导能力,要积极抢占这个阵地,实现社会化媒体舆论传播与意识形态工作相结合,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通过宣传形式、体制的创新,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为核心价值观设置有吸引力的解释框架,并通过生动、有效的方式,让公民接受并认同;第三,在政府工作层面,要引导公民政治认同,最重要的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继续深化改革,夯实政治认同的物质基础。同时政府要增强社会化媒体运用能力,将社会化媒体与社会治理相结合,掌握政治认同引导的有效手段。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多元化的价值理念之间的冲突和核心价值的缺失是造成公民政治认同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公民政治认同的思想基础,通过认知导向、情感导向、评价导向,引导政治认同主体对政治统治体系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