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性头痛的发病特点与侧旋提推手法治疗临床研究

来源 :广西中医学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2800780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颈椎性头痛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发病较急,痛苦较剧,常常影响正常工作与学习。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手法、推拿、牵引、水针、穴位埋线、等治疗方法,在临床中治疗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如果治疗方法不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手法治疗颈椎性头痛的作用在于:1.疏通脉络,止痛止麻;2.加宽椎间隙,扩大椎间孔,整复椎体滑脱,解除神经压迫;3.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缓解症状;4.手法可消除脊柱半脱位,提高痛阈,降低疼痛敏感性,缓和交感神经紧张。本课题综观国内外的一些治疗方法,对颈椎性头痛的发病机制,从生理、病理及解剖学上进行分析、治疗和流行病学调查。按照既定的标准选取样本,对选取的样本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具体方法:按照既定的颈椎性头痛诊断诊断诊断诊断标准确诊为颈椎性头痛患者,对100例颈椎性头痛的患者,根据CT、Mri、多普勒等检查方法排除有风湿、心脏病,肿瘤、结核等原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侧旋提推法,对照组用一般按摩法。经过1-3个疗程的临床观察,经过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治疗组头痛消失时间为12.14±6.61,对照组头疼消失时间为16.36±6.34;T值:3.259P值:<0.05。伴随症状如颈部疼痛、头晕恶心、心慌、耳鸣等的消失时间经过统计学处理治疗组较对照组消失时间快。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48(96.00)对照组总有效率36(72.00)。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目的本课题拟从研究β-淀粉样蛋白(Aβ)及其降解酶Neprilysin(NEP)基因和蛋白表达着手,探讨中药复方醒脑液(XNY)对APPswe/PS1ΔE9的双转基因小鼠大脑内Aβ蛋白及其降解酶NEP表达的影响,并同时从中医痴呆理论角度分析复方醒脑液的作用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提供深层分子机制和理论依据。方法利用Morris水迷宫分别观测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醒脑液高剂
控涎丹,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方由甘遂、大戟、白芥子组成,为攻逐痰饮之专剂,历代医家以之治疗痰饮所致诸疾,多收显效。但其机理探讨尚未见详细记载。 方药配伍与方证病机之间的高度吻合是方剂学知识的关键内容。本文总结整理历代对痰饮的认识,痰饮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分析其证候特征,致病特点,提出辨治依据和要点,并通过研究控涎丹源流发展,古今临床应用经验,依据近年研究成果,提出其方证病机为:痰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