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微纳米压痕测试技术由于具有快速测试,精度高和无需专门制作试样等特点,已逐渐发展成为材料微区力学性能测试的一项主流技术。但随着低温环境应用领域的迅猛发展,材料在低温严苛环境下的特性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常规压痕试验已无法满足测试需求,且现有低温压痕测试技术尚不成熟,进一步限制了对材料在低温下力学行为的研究工作。因此,发展低温微纳米压痕测试技术,对典型材料进行低温下的性能测试与调控,开展针对新现象与新规律
【基金项目】
: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材料微观力学性能原位测试仪器研制与应用”(2012YQ030075),2012.10-2018.10; 国防科工局“十三五”技术基础科研项目“纳米薄膜力学特性计量技术研究”(JSJL2018110A001),2019.1-2021.12;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材料微观力学性能原位测试原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纳米压痕测试技术由于具有快速测试,精度高和无需专门制作试样等特点,已逐渐发展成为材料微区力学性能测试的一项主流技术。但随着低温环境应用领域的迅猛发展,材料在低温严苛环境下的特性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常规压痕试验已无法满足测试需求,且现有低温压痕测试技术尚不成熟,进一步限制了对材料在低温下力学行为的研究工作。因此,发展低温微纳米压痕测试技术,对典型材料进行低温下的性能测试与调控,开展针对新现象与新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广泛应用前景。为此,本文基于自制的低温压痕测试仪器,进行了其工况环境下的标定校准工作,提出了低温环境下压痕测试误差分析方法,消除了温度对压痕测试过程与后处理分析的影响。相比现有的低温压痕测试仪器与方法,本文获取了更为准确的压痕测试曲线与试验材料物理特性,为材料的低温性能分析、制备及使用提供了重要的试验依据,此外,通过对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典型单晶材料进行了试验分析,获取了其低温下的力学性质并研究了其相关微尺度新现象。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归纳了Oliver-Pharr经典压痕测试分析方法数据处理过程,并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低温压痕测试系统的模块组成及机械结构。对测试系统内的传感器进行了标定,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对压头的面积函数进行了校准,实现了常温常压下仪器的准确测量。分别对位移传感器与力传感器在真空与低温环境下进行了测试,确认了二者工作环境下获取数据的可靠性。(2)针对低温环境对压痕测试过程产生的误差进行了分析与校准,在硬度测试方面,低温将导致压头面积函数的变化,进而引起硬度计算值的小幅度偏大,在弹性模量测试方面,低温将导致蓝宝石压头弹性模量的增加,进而引起弹性模量计算值不可忽视的偏小,需进行相应校准。并通过采用低热导率的蓝宝石压头、铜线进行压头辅助制冷和压痕前预接触的方法,减小并消除了低温压痕过程中的接触温度漂移现象,获取了准确可靠的低温压痕测试曲线。(3)对单晶硅材料进行了常温及变低温压痕试验,利用提出的误差分析校准方法对温度导致的误差进行了消除,发现其硬度与弹性模量在低温下略有增加,并与已有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仪器的准确性。同时,其在卸载过程中的pop-out现象出现的概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降低,且不产生pop-out现象的曲线在卸载过程中均发生了elbow现象。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获取了常温与低温下压痕加载过程中压痕内部的相的状态,结合试验结果发现低温对加载过程中Si-II相的产生无影响,但会抑制卸载过程中Si-III/XII相的产生,并最终生成a-Si相。通过电流监测方法对变低温压痕过程进行原位测试,发现其能够有效对单晶硅压痕过程中的pop-out现象进行响应,并可通过出现的电流“陡降”现象对压痕加载过程中裂纹的萌生与扩展行为进行表征。(4)对单晶铜材料进行了常温及变低温压痕试验,发现其硬度与弹性模量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通过球锥压头对多个晶面的单晶铜材料进行压痕试验,发现该材料仅在150 K温度下残余压痕内部出现了条纹状棱带。通过透射电镜与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发现位错与滑移仍是单晶铜材料试验低温下的主要塑性变形方式,条纹状棱带为材料适应压痕变形而产生的内部滑移带,且在各温度下均可在加载阶段发生,低温导致的硬度增加使150 K下的内部滑移带保留至卸载结束,而150 K下压痕非易变形方向边界的不清晰现象是由于低温下材料的弹性恢复强于常温状态导致的。
其他文献
本文考虑两类优化问题的数值方法:最优控制问题和随机优化问题.最优控制问题在过去几十年内迅速地发展为应用和计算数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最优控制问题是科学研究,工业与工程,金融投资等众多学科或过程中涉及到具体实现的关键问题,例如地球物理,气候科学,材料科学,医学成像,形状设计,机械制造,期权定价等等.层出不穷的实际问题,持续地推动着最优控制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不停地激发着研究者们设计和分析求解最优控
原子和离子能级的自然辐射寿命、跃迁几率和振子强度等辐射参数是等离子体物理、原子物理和天体物理等研究领域中重要的基本数据。各种大型地基望远镜和太空望远镜等天文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人们带来了大量前所未有的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的高质量天体光谱,而这也为人们深入研究各类天体的结构、状态以及演化等问题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多年来,国内外研究组已经对大量的天体光谱进行了分析,然而,在被研究的各种元素谱线中,部分
本文以新的岩浆房模型为基础,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学、单矿物地球化学、数值模拟和热力学模拟等方法对大兴安岭中部索伦地区白音套海盆地的早白垩世岩浆房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刻画,提出了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岩浆房演化模型。白音套海盆地位于大兴安岭中部,兴安地块南缘,为典型的晚中生代火山盆地,大面积出露早白垩世中酸性火山岩以及同时期的中酸性侵入岩,包括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和白音高老组,二长斑岩、花岗岩、花岗闪
三乙胺是一种易燃易爆的危险生产原料,对于人体的皮肤粘膜和神经系统损伤很大。目前,对三乙胺的探测普遍存在响应过慢、选择性差、稳定性差等问题,亟需构建快速、抗干扰的传感器实现对三乙胺的精准监测。众多类型的传感器中,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安全稳定、使用寿命长,备受研究人员青睐,在三乙胺传感器中的占比逐渐增大。因此,对敏感材料的研究和优化尤为关键,合成出高效敏感材料,三乙胺检测过慢等问题就会有所改善。
设H为可分的复Hilbert空间,B(H)为H上有界线性算子全体构成的代数.H上的正交算子李代数定义为OC={X ∈B(H):CXC=-X*},其中C是H上的共轭算子.OC是有限维正交李代数的无穷维替代物;作为辛型Cartan因子,OC与Banach空间中有界对称域的分类有关,在JB*-triple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OC中的算子被称为C-斜对称算子,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的主要目标是利
傍河地下水开采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在激发河水补给以增大地下水补给资源量的同时,通过岸滤作用可有效去除源于河水中有毒有害物质,提升地下水水质。但由于河水和地下水存在明显的物理和化学梯度,河水入渗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随着河水中富营养化及氮污染日趋严重,傍河水源地地下水也面临着潜在的氮污染风险。目前对于开采驱动下河水入渗补给地下水过程中的水动力、氧化还原和物质通量等条件如
智能化是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环境感知是智能驾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够实现安全的行驶任务,车辆需要搭载各类传感器(激光雷达,相机,雷达,V2X等)来对驾驶场景进行感知与理解,为后续决策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信息。然而,在结构化的城市道路场景中,行车环境复杂,人车混行,交通拥堵且容易形成遮挡,这些问题给环境感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道路边界是智能驾驶行车环境中的重要交通要素之一。在结构化道路中,道
虚拟学习社区是学习者以某种兴趣为基础,共同进行知识交流共享和再创造的在线社群化学习社区。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管理具有跨时空性、价值性、支中心化、共享化、个性化、创造性等特征。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管理模式,通过导入管理系统,促进知识转化;强化资源管理,整合优化知识;优化社区结构,激励成员参与,有助于改善社区的知识管理效率和效益。
本论文选取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和伏牛山地区晚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体(五仗山、花山、蒿坪、斑竹寺、伏牛山)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岩相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全岩Sr-Nd-Pb同位素以及单矿物磷灰石Nd同位素和锆石Hf-O同位素分析研究,厘定了研究区晚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的年代学格架,探讨了研究区晚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的源区性质和岩石成因,结合区域已
长芒苋(Amaranthus palmeri)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超级杂草,已在我国从南到北的多个点定殖,一旦大面积扩散势必会对农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构成极大威胁。长芒苋在我国入侵点的纬度跨度大于其原产地北美洲的分布,探明其在我国不同纬度的地理种群的环境适应机制,对评估扩散潜能、建立早期监测预警等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同质种植园实验条件下,通过测定长芒苋不同纬度地理种群的生活史、形态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