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设问题首先是在哲学领域中被提出来的,随后进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早期的研究都把预设作为语义学的内容,认为预设是句子之间的关系,是与一定的语言表层结构相联系的。这种观点以句子或命题之间真假值关系来定义预设,不考虑语境,交际者、背景知识、交际原则等语用因素。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有关预设的很多问题在语义学的范围内很难得到满意地解答。由此,预设研究逐渐被扩展到语用学的研究范围。语用学者认为,预设是说话人的预设,与语言的使用密不可分。语言学家对预设的语用分析和理解各不相同,大体有三种主要说法: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对言语的语境所作的设想;语用预设看作是施行一个言语行为所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或是使一句话具有必要的社会合适性所必须满足的条件;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这三种对语用预设的理解具有一个共同之处,即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背景知识。为了不使预设变成一个包罗万象的杂乱的聚合体,本文只讨论那些由语言表层结构引发的预设关系,并认为预设是在动态交际过程中,交际者认为理所当然的、已知的、或无争议的信息。本文运用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分析预设投射现象,解释在何种情况下、因何种原因某一预设得以继承或取消,同时指出Karttunen理论的不足之处。此外,作者还认为预设研究涉及多个语言层面。首先预设通过预设触发语在语义层面得以体现,随着交际的进行,由于语境、会话参与者的相互作用,最终发挥其语用意义。作为预设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预设投射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多年来,学者们试图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如Karttunen的合成理论,Gazdar的预设撤销理论。合成理论认为预设是一种规约含义,同时词汇和语法结构也具有一种继承功能,这种功能决定预设的上升或取消。Karttunen为不同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引发的预设规定了各自的继承条件,但在现实的语言交际中,事实情形却并非如此。作者运用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结合语境因素,程序化、规则化地揭示了预设的投射问题。作者认为,被嵌入成分的预设能否上升成为其所在句的预设,关键在于它能否与其现实空间所兼容,而并非由某些特定表达或条件所限定。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研究目标和选题意义,研究方法,所用理论以及论文的组织框架。第二章是关于预设的综述。回顾了有关预设的相关理论,包括哲学和语言学等领域对预设的研究成果。第三章介绍心理空间理论以及一些规则和策略。心理空间理论是一种以虚拟的心理空间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的认知语言理论。心理空间并不是语言形式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而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第四章运用心理空间理论解释预设投射现象,同时指出Karttunen“漏斗、塞子、过滤器”理论的欠妥之处。第五章总结全文。预设是一个依存于说话人的概念,对预设投射问题的研究决不能脱离种种语境因素,运用心理空间理论结合语境分析,能够比较理想地解决了预设的投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