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外邪,出现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的总称。明代医家,在继承《内经》、《难经》等伤寒、热病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的临证经验,对外感热病的涵义、病因病机、发展传变、辨治法则、治疗用药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具体的阐发,并突破前人观点,提出许多新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外感热病涵义方面,区分伤寒、温病与热病等概念,阐发湿病、温疫、秋燥,提出中寒概念等。病因病机方面,吴有性创造性地提出“戾气(疫气、异气)”在温疫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袁班首次提出卫气营血的传变途径,张鹤腾指出暑病乃夏月新感暑热之邪,有异于“冬伤于寒”,“后夏至日为病暑”的暑病。辨证方法方面,多注重舌诊和脉诊,分六经辨治温病,并注重以八纲辨治外感热病,袁班提出卫气营血辨证雏形,为清代叶天士完善卫气营血辨证打下基础。治法方面,陶华等医家认为伤寒温病治法寒温迥异,不可混淆,吴有性善用下法祛除疫戾之邪。用药方面,张介宾强调夹虚伤寒的治疗,善用地黄,缪希雍善用清凉滋阴药治疗外感热病。临证方面,对各种外感热病提出具体的治则治法,丰富了外感热病的临床经验。此外,明代的方书及本草书中记载了众多治疗外感热病的方剂与药物,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资料。 总之,明代医家在外感热病方面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丰富了中医外感热病的理论与实践,并对后世中医外感热病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