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隨著中國全方位開放及持續發展,內地經濟逐漸崛起,外經貿活動對香港的依賴程度逐漸下降,香港與內地的優勢落差正不斷縮小。 回歸後,香港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的沖擊。由於結構性問題的困擾以及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調整成效緩慢並衍生出複雜的社會政治問题。 特區政府經過實踐探索,找出“金融、物流、商貿服務、旅遊”這四個傳統優勢產業做為帶動香港經濟轉型的出路,希望不僅服務本地市場,更能擴散到內地,以高增值的服務業帶動香港經濟的長遠發展。因此,特區政府主動向中央政府提出,希望建立兩地類似自由貿易區的設想。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開放國內的服務業市場。這對香港既是打入內地服務市場的機會,同時又將面對跨國企業在相同市場的競爭。 在此背景下,2003年6月,中央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簽署了《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的經貿關系安排(簡稱CEPA)》,使得兩地之間的合作有了制度機制。 CEPA由第一期到第三期,內地開放了幾乎全部服務業領域給香港,隨之配套的有金融、自由行等政策。在CEPA的推力下,香港經濟走出谷底並複蘇,“背靠祖國,面向世界”、與內地走向融合已形成全社會共識。 本文研究的是CEPA的框架下香港與內地融合的發展趨勢。本文由歷史脈絡回顧了香港與內地的發展,解釋了CEPA簽署的背景,以“相互依存理論”、“競爭優勢理論”為依托,闡述了“整合性對接、互補性對接、結合性對接”的融合路徑以及“地理捆綁、雙向吸納、角度分工”的三種合作模式。 本文亦對CEPA框架下香港與內地融合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以及挑戰進行了分析,並在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