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以下简称“县域医共体”)是深化综合医改,提高县域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提高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能力,引导群众基层就诊的突破口。经过三年多的改革实践,各地在探索中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问题。本研究应用理论研究,结合某市县域医共体的实际情况,旨在筛选出影响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关键问题,确定县域医共体建设优先干预清单,分析并探讨亟需优先干预的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为今后县域医共体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阐述县域医共体及相关的基本概念,分析县域医共体建设的理论基础。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借助扎根理论原则,运用Nvivo12软件采用双人录入形式对112篇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用于梳理和构建县域医共体建设理论框架模型。基于扎根理论的结果并遵循指标评价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运用专家咨询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终形成县域医共体建设综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应用综合评价法确定县域医共体建设优先干预清单。结果:(1)通过三级编码,提取出有关县域医共体建设的141个概念和34个范畴,10个主范畴,最终确定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核心范畴,其中可以划分为管理体制建设、运行机制建设、激励机制建设、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功能建设、保障措施建设、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10个维度。借鉴SPO模型构建县域医共体建设理论框架模型。(2)县域医共体建设综合评价体系包括10项建设维度,32项建设内容,设立了重要性、可行性、干预迫切性3个评价指标,各指标权重分别为:重要性(19.38%)、可行性(24.01%)、干预迫切性(56.61%)。其中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各建设维度进行优先干预排序,排在前3位的维度及Ci值依次分别为激励机制建设(0.0569)、信息化建设(0.0648)、服务能力建设(0.0741);RSR秩和比法的结果与熵权TOPSIS法结果基本一致;两种方法的模糊联合结果的总体趋势基本趋同,其中前三位排名与熵权TOPSIS法结果完全一致。同样,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各维度下的建设内容进行排序,其中排名前3位维度下的优先干预内容及Ci值依次分别为价格改革(0.092)、信息技术革新(0.000)、分级诊疗(0.104);RSR秩和比法的结果与熵权TOPSIS结果基本一致,其中排名前3位维度下的优先干预内容与熵权TOPSIS法筛选的优先干预结果完全一致;两种方法的模糊联合结果的总体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其中排名前3位维度下的优先干预内容与熵权TOPSIS法和RSR秩和比法结果完全一致。(3)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县域外住院次均费用远高于县域内;改革后W市县域内居民住院次均费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但效果并不显著;住院患者县域内外就诊人次均有所增加,乡镇卫生院就诊的住院患者人次显著减少,整体流向未得到有效控制。通过数据分析和知情人访谈结果确定W市医共体建设的关键问题与综合评价结果基本一致。结论: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表明: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以来已取得明显进展和显著成效,但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以激励机制建设、信息化建设、服务能力建设为主的关键性问题。基于此,在今后改革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内容:首先,医共体的建设应看到其激励结构以及产生这一激励结构的制度性条件,要注重经济激励与非物质激励的平衡和有效结合。其次,厘清医疗服务价格与支付改革、药品耗材带量采购的关系,进而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杠杆功能,增加居民健康存量。再次,县域医共体的建设需要借助数字技术赋能以保持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步伐。最后,在借助医疗技术和设备数字化转型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同时,应充分重视医疗信息的溢出效应,促进患者合理的医疗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