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乙拉西坦预防难治性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keys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反复发作性脑功能异常,患病率高,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工作效率降低并消耗大量医疗资源,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难治性偏头痛,顾名思义,较其它类型的偏头痛治疗上更为棘手,其在偏头痛给个人及社会带来的危害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在治疗原则上,难治性偏头痛和其他类型偏头痛一样包括急性(头痛期)治疗和预防(间歇期)治疗。目前用于预防性治疗的药物有多种,疗效和耐受性得到临床认可的药物包括p-受体阻滞药、钙通道阻滞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其中新型抗癫痫药左乙拉西坦在偏头痛领域的应用国内未见报道,而其联合钙通道阻滞药氟桂利嗪预防难治性偏头痛国内外均未见报道。大量有安慰剂对照的双盲实验证实,抗癫痫药物可有效预防偏头痛的发生,目前越来越多的国际指南推荐将抗癫痫药物应用于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本研究旨在初步观察左乙拉西坦单药以及联合氟桂利嗪预防难治性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目的:探讨小剂量的新型抗癫痫药左乙拉西坦单药及与经典偏头痛预防药物氟桂利嗪联合预防难治性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120例难治性偏头痛患者,所有患者偏头痛残疾程度评分均≥11,入选前4周未服用过任何止痛药物或偏头痛预防药物。根据用药情况随机分为单药组60例、联合组60例,单药组给予左乙拉西坦0.25g每晚1次,联合组给予左乙拉西坦0.25g+盐酸氟桂利嗪5mg每晚1次,治疗时间为12周。患者记录头痛日记,记录治疗开始前4周内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头痛程度作为基线,治疗4周末、8周末、12周末分别与基线比较,并根据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头痛程度的不同赋予不同的分值,计算各观察指标分值及各指标总分,在观察结束时依据得分与基线比较,分别计算两组的总有效率,并观察治疗结束时2组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偏头痛残疾程度评分情况。结果:单药组有2例患者退出研究,其中1例失访,1例中途中止同意,联合组有3例退出研究,其中1例失访,1例中途退出同意,1例因不耐受副作用退出;完成实验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治疗前病程、头痛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头痛程度、偏头痛残疾程度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两组比较头痛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终点即治疗12周末两组比较头痛持续时间存在差别(P<0.001),与基线相比,单药组头痛持续时间下降了52.5%,联合组下降了64.0%;用药后单药组与联合组比较头痛发作次数差异显著(P=0.009),单药组治疗12周末头痛发作次数下降程度为58.1%,联合组下降了71.8%,12周末两组头痛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显著(P<0.001);单药、联合两种方法治疗后头痛程度存在差异(P=0.042),单药组治疗12周末较治疗前头痛程度下降了47.3%,而联合组较治疗前下降了53.3%,治疗12周末,两组比较头痛程度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33);两种治疗方法对MIDAS评分影响差别不显著(P=0.518),治疗前后MIDAS评分存在差别(P<0.001),单药组治疗后MID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了50.1%,而联合组下降了59.1%;观察终点,单药组、联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0.0%、75.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均较少,患者能耐受。结论:小剂量左乙拉西坦单药及联合氟桂利嗪预防难治性偏头痛均安全有效,两药联合预防难治性偏头痛效果更好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其他文献
目的:本实验研究了特立氟胺(teriflunomide,TIF)联合白芍总苷(total glucosides of paeony,TGP)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针刺及其它锐器伤的现状,分析锐器伤发生特点,探讨其相关因素,为提高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某三甲医院护理人员采取整群和分层整群抽样相结
目的:评价湖南省相关专科护士培训教材自学后的总体效果,并分析影响其不同学习效果的因素,探讨专科护士培训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方法: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9000名湖南省相关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