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索中轻度盐碱地小麦适宜的播种方式,为盐碱地小麦种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于2014年在东营市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以“青麦6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3个处理(平播处理(CK)、沟内播两行(T1)、沟内播三行(T2)),研究了沟播对盐碱地小麦土壤理化性质、小麦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沟播处理降低了沟内土壤盐分含量,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及养分含量。 土壤肥力是作物高产的重要原因,本试验发现研究发现,沟播沟内及平播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而垄上土壤的各物质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不同土层相比,0-20cm土壤层中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20-40cm土壤层。同一土层中,沟播处理的沟内土壤的水分含量、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平播处理。此外,沟播处理相较于平播显著降低了沟内土壤的盐分含量,改善了小麦生长环境。其中T1处理对土壤改善效果最优。 2.沟播处理增加了小麦干物质的积累及向籽粒的转运 沟播处理较平播显著提高了盐碱地小麦旗叶的可溶性糖含量及籽粒的灌浆速率,其中T2改善效果最为显著。T2与其余处理相比显著降低了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同化物转运量、转运率、籽粒贡献率,但显著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T2处理提高了干物质在茎鞘+叶片、穗轴+颖壳及籽粒的积累量。沟播处理较平播均能显著提高穗数,促进产量的提高,T2处理的产量达到了7988.35Kg/hm2。 3.沟播处理显著改善了小麦的光合作用及荧光参数 沟播处理较平播显著提高了盐碱地小麦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提高了胞间二氧化碳的利用能力,使小麦保持了较好的叶片结构及功能状况,促进了光合作用的进行。 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各处理小麦旗叶的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及电子传递效率(ETR)均呈现逐渐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有较大的差异,其中沟播处理的各参数显著高于平播,其中T2处理改善效果最优。此外各处理的激发能的捕获效力(Fv/Fm)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中T2降低幅度最小。 4沟播提高了旗叶的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 随着灌浆的进行,各处理旗叶中的丙二醛(MDA)及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相较于其它2种处理,T2处理旗叶的MDA含量增长速度较慢且积累量较少,游离脯氨酸含量增长迅速且积累量较多。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POD)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呈逐渐降低趋势,但T2有较高的SOD、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且较其它处理下降幅度较小。 5沟播提高了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盐碱地条件下,沟播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的公顷穗数,但对小麦的穗粒数及千粒重影响较小,T1、T2增产幅度分别7.53%、12.06%。T2产量达到7988.35kg/hm2 综合分析认为,沟播处理相较于平播可以降低沟内土壤盐分含量,提高了土壤水 分含量及肥力,为小麦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进一步改善了小麦干物质的积累及转运、旗叶的光合特性及生理特性,最终显著提高产量,T2(沟内3行)处理最高,就本实验而言,T2可作为盐碱地小麦的合理栽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