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以其独特的水沙条件、尾闾摆动方式以及渤海弱潮动力环境相互作用孕育了黄河三角洲湿地。黄河三角洲湿地的演变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影响,而黄河河道变迁是影响其湿地生境变化的最为重要的驱动力之一。黄河流路的改变导致湿地的水沙条件、地形地貌、土壤养分盐分等均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湿地的演化。本文将研究黄河改道及其对下游三角洲湿地演化的影响作用,以期深化湿地科学的研究理论,为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与环境的评价、湿地生态的保护、修复与重建、湿地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支持,对黄河三角洲湿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与借鉴意义。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517)、山东省科技计划(2013GSF11706)等项目的支持下,运用“3S”技术、数理统计、模拟模型与传统的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黄河改道及其对下游三角洲湿地演化的影响。基于158景遥感影像,提取河道和岸线数据,解译湿地类型,结合实测数据进行定量反演,研究1976年以来黄河河道演变过程,从岸线和湿地面积动态变化、湿地景观变化和湿地生境变化等方面探讨黄河改道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影响。本文研究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1976年黄河改道初期阶段,河道摆动极为频繁,汊流发育较多,后期主河槽单一顺直趋于稳定阶段,河槽无较大摆动,河槽向前推进,入海前缘的汊流极度发育。1996年人工改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改道初期河槽单一顺直,河道无明显摆动处于稳定状态,汊流极不发育,以相对平稳的速度向前推进;后期96人工改道以上河段其主河道相对稳定,而以下河段以自然摆动为主,其出汊点不稳定,汊流发育。(2)黄河改道初期阶段,现行流路的河口地区其造陆速度最快,沙嘴快速向海延伸,一般由“扇面状”发展为“楔形”,泥沙往外海输入比例扩大,使造陆速度减缓,后期流路开始出汊摆动,造陆速度又加快;而黄河废弃河道地区则会蚀退,蚀退主要受海洋动力作用的影响,改道初期蚀退速度快,随后速度逐渐变慢,以几乎相对稳定的速率蚀退,原来突入海中的沙嘴将逐渐变小或消失。(3)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黄河摆动、改道对黄河三角洲前沿湿地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具有一定规律性,各类湿地景观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以河道为轴对称分布,一般呈块状或带状分布;各湿地景观类型的重心大致在南北、东西两个方向上变化;其湿地景观转移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自然湿地景观转移最大,而人工湿地较小,非湿地景观转移最小。(4)黄河改道后对96年后新生的湿地和76年湿地生境的影响作用显著。76湿地整体上含盐量明显高于96新生的湿地,而96新生的湿地生物量整体上则明显高于76湿地。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含盐量整体上呈现出由海向陆递减的趋势,由河道两侧向外递增的趋势;与土壤含盐量分布规律恰恰相反,植被生物量呈现出由海向陆递增、由黄河河道向两侧递减的趋势。1976年以来黄河河道演变以人为控制的改道为主并伴随着前沿河段自然摆动的演变过程。黄河河道变迁深刻影响黄河三角洲湿地演变,流路改变不仅致使黄河三角洲岸线和面积发生动态变化,更导致湿地的水沙条件、地形地貌、土壤养分盐分等生境条件发生变化,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演化过程产生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