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尔盖草原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处四川省、甘肃省及青海省三省交界处,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作为受青藏高原新旧构造运动沉降上升共同作用形成的高寒沼泽区,蕴藏着国内乃至世界上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作为重要生态屏障,若尔盖草原湿地对黄河与长江上游的水源涵养、区域气候调节以及水土保持等方面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若尔盖草原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呈现出明显的退化趋势,生态功能遭到破坏。科学认知若尔盖草原湿地时空过程并定量辨析其变化驱动机制,对若尔盖湿地保护和恢复重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虽然已有部分学者对若尔盖草原湿地的退化及驱动机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及探索,但对驱动机制的研究更多倾向于定性分析,定量研究相对仍较为欠缺,尤其缺乏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下的驱动机制定量辨识研究。因此,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草原牧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过程分析和预警-以川西北江河源区为例(41401659)”以及四川省教育厅重点基础研究基金项目“川西北江河源区牧业开发的生态地质环境安全过程分析与预警(13ZA0059)”,以若尔盖草原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3S”技术,提取研究区1995年-2015年各类湿地时空分布遥感信息,分析湿地时空分布和退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若尔盖草原及周边地区的气象数据、各县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其它调研数据,对若尔盖草原湿地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充分认识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对若尔盖草原湿地退化的驱动机制,为研究区湿地的合理利用、保护和修复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依据。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方法,利用Landsat TM/OLI多光谱遥感影像建立若尔盖草原各类湿地的遥感解译标志,对区内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若尔盖草原湿地信息进行提取。从湿地类型来看,若尔盖草原地区湿地主要为沼泽湿地、河流湿地以及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为主要湿地类型,占比超过85%。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若尔盖草原湿地整体主要集中分布于中部及南部。各县湿地面积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若尔盖县、玛曲县、红原县、阿坝县、久治县、碌曲县、松潘县。具体到各类湿地来看,沼泽湿地在若尔盖县分布最多,占比约为44%,河流湿地在玛曲县分布最多,占比约为42%,湖泊湿地则同样在若尔盖县分布最多,占比超过30%。从面积变化来看,至2015年,若尔盖草原地区湿地面积共计6364.5km~2,1995年-2015年期间湿地面积整体呈现退化趋势,共减少168.03 km~2,退化率为2.57%。各县中,湿地面积减少最多的县为若尔盖县,共减少72.36km~2,退化率最高的县则为红原县(3%)。具体到各类湿地,沼泽湿地和河流湿地同样为退化趋势,20年间面积分别减少176.55 km~2、5.26 km~2,退化率分别为3.01%、0.85%,湖泊湿地面积则有所恢复(13.78 km~2)。(2)从湿地动态转化特征来看,1995年-2015年期间,若尔盖草原湿地的动态转化过程以湿地向非湿地转化为主,转化面积共192.92km~2,主要转化类型为草地,非湿地向湿地转化以及湿地类型之间的转化则较少,转化面积分别为24.88 km~2、14.4 km~2。湿地仍以退化为主要变化趋势,但湿地恢复面积正在逐年增加,湿地恢复初见成效。从湿地景观格局变化来看,1995年-2015年期间,若尔盖草原地区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升高,景观复杂性在2010年前后先增大后减小,受人类干扰程度则在2010年前后先减小后增大。从湿地空间质心分布及变化来看,1995年-2015年期间,若尔盖草原地区湿地整体与沼泽湿地质心位于若尔盖县西南角,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质心则位于玛曲县东南部;湿地整体质心向东北方向迁移158.22m,沼泽湿地质心向东南方向迁移62.61m,河流湿地质心向西北方向迁移631m,湖泊湿地质心向东北方向迁移13440.94m,就稳定性而言,沼泽湿地>湿地整体>河流湿地>湖泊湿地。(3)利用统计学方法、ANUSPLIN、Kriging插值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分别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等方面各对若尔盖草原湿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在1995年-2015年期间,各类自然及人类活动驱动因素对若尔盖草原湿地的退化均表现为推动作用,且其退化影响机制日趋复杂化。在1995年-2015年期间,平均气温的升高是影响若尔盖草原地区沼泽湿地退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贡献率超过15%,但其影响程度随时间变化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而人类活动则加剧了区内沼泽湿地的退化过程,并且影响程度逐渐增加。人类活动对研究区沼泽湿地退化的影响机制在2005年前后存在一定变化,2005年以前,驱动研究区沼泽湿地退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是畜牧业及农业,2005年以后,畜牧业依然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内沼泽湿地的退化,但人口压力的增加成为了当地沼泽湿地退化的最主要人类活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