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递增趋势。但其发生发展的机理还不十分明确。研究发现EMS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EMS的发病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和家族聚集倾向,从而提出了EMS的遗传易感性,即人与人之间个体的基因差异造成了对EMS的易感性不同。国内外已经对基因变异与EMS的关系作了许多研究,如EMS与雌激素受体、整合素、炎症因子、金属基质蛋白酶等基因多态性的研究。研究发现EMS不仅与经血逆流、血管在异位子宫内膜的形成、生长、侵袭和退化有关,也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异位子宫内膜可产生雌激素,并通过雌激素受体起作用。故EMS可能与雌激素( estrogen, E)的合成和代谢异常有关,在多个基因对E代谢反应异常或应答敏感性过强的基础上(遗传因素决定EMS的易感性) ,多种环境因素诱发EMS的发生,但可能单纯一两个基因的突变不能导致EMS的发生。E的合成及代谢由不同的酶催化,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CYP1A2、CYP3A4、和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 COMT)都是E代谢中的关键酶,而CYP17是E合成中的关键酶。而E合成及代谢中关键酶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可能改变酶含量和酶活性从而影响E的代谢,可作为EMS的候选致病基因。因此,有必要在不同的人群中对E合成和代谢酶基因多态性进行进一步探讨,以期从基因水平更确切地阐明E与EMS发病的关系。本试验目的在于探讨CYP1A2基因G-2964A、CYP3A4基因A -290G、COMT基因G1947A、CYP17基因T-34C基因多态性与内异症的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研究组:选择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9月,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经开腹或腹腔镜手术切除,并经大体和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08例(据AFS修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法进行评分,均为Ⅲ、Ⅳ期)。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无关个体和由于输卵管复通术、子宫脱垂、卵巢单纯囊肿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术前行女性激素六项检查均处于正常范围,术中肉眼及术后病理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近期无服用激素类药物及免疫抑制类药物,排除精神类疾病、肾病、乳腺疾病及其它妇科恶性肿瘤,排除家族性遗传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排除多囊卵巢综合症、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内分泌疾病的生育期妇女84例。两组对象均为河北省汉族人,无血缘关系。采取试验对象的肘静脉血1-2ml,EDTA抗凝,提取全基因组DNA,分别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包括CYP1A2基因G-296 4A、CYP3A4基因A -290G、COMT基因G1947A、CYP17基因T-34 C多态位点的基因片段,再将各目的基因加入相应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消化,酶切产物在2%或3%琼脂糖凝胶上加80V电压电泳60~90min,紫外分析仪观察酶切结果,根据产物的大小判断每例样本的基因型,用直接计数法计算出各等位基因的表型频率,进行χ2检验,看是否符合Hard- 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用χ2检验及OR值分析CYP1A2基因G-2964A、CYP3A4基因A -290G、COMT基因G1947A、CYP17基因T-34C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合对照组中CYP17基因、CYP1A2基因和COMT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分别进行Hardy- Weinberg平衡检验,已达遗传平衡。2 CYP17基因T-34C的三种基因型:TT/TC/CC在病例组的携带率分别28(25.9%)、51(47.2%)、29(26.9%),在对照组分别为9(10.7%)、40(47.6%)、35(41.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86,P=0.012),OR为0.514(95%CI为0.280~0.944)。说明CYP17基因T-34C多态性与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相关性。其中T/C等位基因在病例组的分布频率为49.5/50.5%,在对照组为34.5/65.5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92,P=0.003)。计算其基因变异型与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风险,OR=0.537(95%CI为0.355~0.813)。说明CYP17*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是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危险因素。CYP17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遗传易感性相关。3 CYP1A2基因G-2964A的三种基因型:GG/GA/AA在病例组的携带率分别为61(56.5%)、41(38.0%)、6(5.5%),在对照组的携带人数分别为:54(64.3%)、24(28.6%)、6(7.1%)。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902,P=0.386)。OR=1.183(95%CI为0.738~1.894)。说明没有发现CYP1A2基因多态性与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其中G/A等位基因在病例组的分布频率为75.5/24.5%,在对照组为:78.6/ 21.4% ,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513, P=0.474)。计算其基因变异型与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风险,OR=1.192(95%CI为0.737~1.93)。没有发现A/C基因型与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有相关性。说明CYP1A2基因多态性可能不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独立的危险因素。因A/A基因型较少,将G/A、A/A基因型合并,G/A+A/A基因型与G/G相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98,P=0.274,与G/A+A/A基因型相比G/G基因型不能明显增加内异症的发病风险,OR=0.721(95%CI= 0.401~1.296)。4对照组与病例组均未检测到CYP3A4基因A -290G的突变,所有人均为CYP3A4 A A型。5、COMT基因G1947A的三种基因型:GG/GA/AA在病例组的携带率分别为69(63.9%)、37(34.2%)、2(1.9%),在对照组的携带人数分别为:49(58.3%)、27(32.1%)、8(9.5%)。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5.640,P=0.06)。我们观察到COMT G1947A等位基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的携带率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没有发现COMT基因多态性与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其中G/A等位基因在病例组的分布频率为81.0/19.0%,在对照组为74.4/25.6%,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 2.419,P=0.120)。因A/A基因型较少,将G/A、A/A基因型合并,G/A+A/A基因型与G/G相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16,P=0.433,与G/A+A/A基因型相比G/G基因型不能明显增加内异症的发病风险,OR=1.264(95%CI= 0.704~2.269)。结论:1 CYP17基因T-34C可能与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风险相关,即携带CYP17*T等位基因可能有较高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2 CYP1A2基因G-2964A多态性可能与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风险无关。3 CYP3A4基因A- 290G多态性在河北育龄妇女中没有突变。4 COMT基因G1947A多态性可能与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风险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