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入高深专门知识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有特定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计划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专业调整是实现高等教育功能的基本措施,学科专业结构一方面反映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水平、劳动分工和产业结构等情况,另一方面由于专业设置以人才需求结构和社职业分工为基础,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必然影响和制约着高校的专业设置。专业调整是依据学校内外部环境和专业自身发展需要所进行的有关专业的增减、合并、转向、调适等活动。高等学校专业调整问题,是伴随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凸现出来的,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专业教育,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都要围绕专业而展开,因此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都十分重视专业结构及其调整问题。分析专业结构及其调整中的问题,既有助于丰富相关理论研究,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也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本文的研究主要由五部分组成:一是关于高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相关文献综述。二是对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调整原则。三是对我国高等学校专业结构从建国初期到1998年的四次调整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清晰的梳理。四是对我国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及其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同时,论文在理论、历史、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及其调整的规律进行理论上的分析。
我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及其调整一直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我国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在主动适应社会方面做得还很不够,还残留着计划经济的深刻影响。本文认为,要想真正解决这一领域存在的问题,必须建立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观念和机制,变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预为宏观调控,扩大高等学校在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方面的自主权。只有这样,我国高等学校才能真正发挥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办出特色,办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