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次级债危机造成的全球市场整体经济环境波动,提醒了人们关于上世纪末那场亚洲金融危机的回忆,汇率问题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去年一年,由于汇率大幅度波动造成的金融投资损失案件可谓不胜枚举。同时,我国面对全球市场需求疲软的状况下,出口额度自08年11月以来近5年来首次出现下降,且已经持续下降半年。在无法改变全球市场整体需求的情况下,研究人民币汇率与我国进出口贸易品价格之间的关系便有着重要意义。同时研究汇率的传递机制对于预测未来物价走势,如何制定最优的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包括提高这些政策执行的效率,都有着重要意义。汇率波动的价格传递是指一国名义汇率变动对该国贸易品的进出口价格和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程度。早期的汇率传递理论主要都是基于理想状态下的完全传递理论,例如一价定律与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这些理论认为汇率的波动是完全可以从进出口价格的变化上体现出来的,但那是一种理想状态,这些理论都有着过于严苛的假设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满足。自从上世纪80年代美元兑日圆汇率出现巨额波动,同时出现美国国际收支并未做出预期改变的现象之后,人们开始注意到汇率传递的不完全性,便开始把目光投向汇率不完全传递的理论中去。过去的不完全汇率理论的传递主要是致力于分析企业的出口价格设定不同,近年来的研究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探寻汇率对价格的转嫁率的变化,以此来进一步分析其对未来通货膨胀率的含义,即将宏观经济指标中的进口物价指数作为重点,来分析汇率对一国整体物价的传递率。本文借此思想,选用进口量占据国内消费量比重较大的大豆行业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汇率不完全传递这一现象,希望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模型选取我国学者罗忠洲在《日元汇率波动的经济效应研究》一书中建立的研究汇率波动的进口价格传递弹性的模型,以大豆为例分析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波动对大豆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样本区间为2002年至2009年,数据的频率为月度数据。分析变量为根据2002-2009年的大豆月度进口量及进口金额、出口量及出口金额以及当期汇率编制的大豆进出口价格指数,和根据三个主要大豆进口来源国的汇率以及各自所占据的进口权重编制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然后将样本数据分为四个时间区间,在不同的时间区间内分析汇率波动于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本文采用的是E-G两步法,利用EViews5.0统计软件,对各样本区间内的数据进行ADF检验及OLS估计,并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波动对大豆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不明显。当人民币贬值时,汇率波动对大豆的传递系数仅为0.147,即当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贬值1%时,大豆进口价格升高0.147%;当人民币升值时,汇率波动于进口价格之间甚至出现了负相关,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大豆的进口价格没降反升。本文作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进口大豆的替代程度过低,进口需求弹性很小,国内大豆消费量很大程度上由进口大豆满足,加之国产大豆的出口量很小,使得中国缺乏大豆市场的定价话语权,只能被动的接受国外的价格。最后本文作者根据上述实证的结果,结合我国目前的大豆产业政策,从行业角度与经济学角度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