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结节性皮肤病检测新方法与ORF132基因表达及鉴定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LSD)又称牛结节性皮炎或块状皮肤病或牛疙瘩皮肤病,是由羊痘病毒属(Capripoxvirus)的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LSDV)引起牛的一种急性、亚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各种品种和年龄的牛均易感,发病率在2%~45%,死亡率达10%,甚至更高,给经济带来较大的损失。该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通报的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检疫疫病名录》I类传染病,因此,在该病流行的国家和地区,其易感动物及动物源性产品出口将受到世界各贸易国的严格限制,极大的影响畜牧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针对该病主要采用疫苗防治,尚无药物可治疗,且该病原现有的检测方法单一或不能较好的鉴别检测。
  本研究基于LSDV的ORF001、ORF101和ORF126基因,建立了羊痘病毒属病毒的LAMP检测方法,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通用型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和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野毒株与疫苗株双重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应用建立的方法,对重庆、新疆、黑龙江、云南等地区的牛、羊进行羊痘病毒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试验从LSDV核酸阳性的媒介生物中成功分离出1株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研究针对LSDV ORF005和ORF132蛋白分别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和重组穿梭载体,以Cellfectin Reagent介导下,转染Sf9昆虫细胞,并在Sf9昆虫细胞中获得成功表达,为牛结节性皮肤病血清学方法的建立和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①建立了CaPV-LAMP检测方法,可特异、敏感的检测羊痘病毒属病毒。该方法对LSDV的最低检出限为14.7TCID50,比常规PCR高100倍,比荧光定量PCR法略低,CaPV-LAMP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其可视法不需要特殊仪器,可肉眼直接判读结果,适用于临床上CaPV的现场快速筛查。
  ②建立了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通用型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最低检出量为21.6拷贝/μL,可特异、敏感的鉴别检测羊痘病毒属病毒,重复性较好,扩增效率为95.3%。在临床样本中,最低可检出3.8pg/mL的病毒DNA。研发的试剂盒稳定性好,储存于4℃可保存6个月,-20℃至少可保存14个月。应用于临床样本的检测,显示该方法可特异地检测牛羊血液、皮肤、淋巴结等样品中的LSDV核酸,适用于牛结节性皮肤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③建立了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野毒株与疫苗株的双重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可特异、敏感地鉴别LSDV野毒株与疫苗株,对山羊痘病毒、绵羊痘病毒、牛痘病毒、羊口疮病毒等均无特异扩增,方法对野毒株和疫苗株病毒核酸的最低检出量分别为22.6拷贝/μL和19.7拷贝/μL,扩增效率为99.5%,并研发了相应的标准化诊断试剂盒。对试验感染LSDV野毒株的牛EDTA抗凝血进行检测,最低检出限为9DPI。方法特异、敏感、简便、快速,可为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疫情监测和弱毒疫苗免疫监控提供鉴别技术手段。
  ④针对LSDV的ORF005和ORF132基因进行系统分析,密码子优化,设计引物,扩增目的基因,将目的基因回收、连接到pFastBac-HTB载体上,转化,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FastBac-HTB-ORF005和pFastBac-HTB-ORF132。分别将重组质粒pFastBac-HTB-ORF005、pFastBac-HTB-ORF132转入E.coli DH10Bac感受态细胞,构建重组穿梭质粒rBacmid-ORF005和rBacmid-ORF132,以Cellfectin Reagent介导,在Sf9昆虫细胞中进行了真核表达。经Western blot分析和IFA鉴定,ORF005和ORF132蛋白在Sf9昆虫细胞中均获得成功表达,为新型疫苗的研制和抗体诊断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⑤应用本研究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CaPV-LAMP方法及OIE推荐的常规PCR方法,分别对新疆、云南、黑龙江、重庆等地区牛、羊的羊痘病毒属病毒流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从新疆伊犁边境地区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媒介生物中进行病毒分离,接种MDBK细胞,盲传3代后,成功分离出1株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命名为XJ1917株,经测序分析,本次分离的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与LSDV Neethling疫苗株同源性为99%,并在ORF126区域存在27个碱基缺少,3个位点的突变。经TCID50测定,XJ1917株第5代细胞病毒液的滴度为3.65×106TCID50/mL。
其他文献
目的:高血压和腔隙性脑梗死是人体常见的两种慢性病症,实现高血压和腔隙性脑梗死的辅助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诱因,其常易诱发脑动脉硬化,致使脑部出现缺血灶(Focal Cerebral Ischemia,FCI)进而诱发腔隙性脑梗死,产生腔隙性脑梗死灶(Lacunar Infarct,LACI),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本文为辅助高血压和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自动诊断开展了两方面
学位
微粒分选在生物医药、临床检测以及化学分析等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基于微阵列的非生物微粒分选具有样品用量少、效率高的特点,是微粒分选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外力驱动的确定性侧向位移(force-driven deterministic lateral displacement,f-DLD)分选是微阵列分选的方法之一,具有装置简单、芯片结构设计要求低、不需注射泵驱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分选细胞、抗体等。但
学位
医用钛及钛合金因其良好的机械性能、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被广泛用作临床骨科植入物。然而,钛基植入体表面生物惰性导致其与周围骨组织整合性(骨整合)较差,从而导致无菌性松动。此外,钛基植入体本身缺乏抗菌性,容易引起细菌黏附甚至生物膜的形成,从而导致植入体相关感染问题,造成植入失败的严重后果。由于细菌粘附-生物膜形成及细胞粘附-骨整合等都发生在钛植入体的表面,所以通过表面改性赋予医用钛/钛合金植入体优异
运动技能的习得是经过反复运动训练之后在肢体行为上的一种表达,这个过程中大脑通过对运动学习和记忆的调控可以提高动作速度、准确性和自动化水平。已有研究表明,技能学习初期会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中诱发长时程增强效应(long-term potentiation,LTP),运动训练可以提高习得性LTP的表达,进而引发皮质结构的塑性变化,促进运动行为的控制以及最终运动技能的习得。近年来,运动训练已经被广泛应用
随着脑科学计划推进,探索认识大脑工作机制、干预脑神经疾病的神经调控技术已成为神经科学和神经工程研究的重要主题。神经调控中常用的技术包括电、热、化学、光学、磁、机械刺激等,各种调控技术各具优缺点,而发展微创、高时空分辨率的神经调控方法一直是脑功能研究和疾病干预的研究热点。其中,近红外神经刺激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该技术通过近红外光照射组织引起的光热效应直接调控神经组织功能活动,具有低侵入、方
医用钛合金由于其良好的机械性能、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牙科和骨科领域。然而,由于钛植入体表面的生物惰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骨相关细胞在其表面的粘附、增殖和分化,并阻碍了植入体与周围组织的早期骨整合能力,甚而造成无菌性松动和植入失败。此外,众多研究表明,细菌感染是导致植入物翻修和失败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对医用钛合金植入体表面进行改性使其具备优异的骨整合及抗菌性能,已成为骨科
钛及钛合金由于良好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和耐腐蚀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硬组织修复和替换。研究显示,钛植入体表面的生物惰性降低了其与周围骨组织的骨整合特性,从而增加了钛基植入体松动、移位和二次翻修的概率,这种缺陷在骨质疏松病理条件下表现尤为明显。因此如何优化和维持骨-钛植入体良好界面性能,成为植入体长期发挥其生理功能的关键。本论文利用阳极氧化、层层自组装和等离子喷涂等技术构建了一系列具有抗破骨细胞吸收
生物材料植入人体后发生的首要事件是蛋白质的吸附,蛋白层是细胞与材料作用的桥梁。细胞在材料表面粘附后会产生细胞牵拉力(CTF),CTF通过“细胞-蛋白界面→蛋白层→蛋白-材料界面”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向材料传递,以感知和度量材料的力学性质。另一方面,生物材料在体内广泛承受机械拉伸应变。机械拉伸应变通过“材料→材料-蛋白界面→蛋白层→蛋白-细胞界面”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向细胞传递,调控细胞行为。在
学位
血细胞具有运输氧气、防御病菌、止血等功能,通过血细胞检测可以为疾病防御和诊疗提供依据。光学显微镜因其可视化的检测优势成为应用最广泛的血细胞检测手段,但其存在的人工操作复杂、成像视野小、硬件系统复杂且难以集成、无法实现三维成像等问题限制了它的发展。无透镜数字全息成像技术用图像传感器记录物参干涉图样,并在计算机上还原物体真实三维原像,能够规避光学显微镜在血细胞成像分析中的不足,被广泛应用于血细胞成像领
近年来,医用生物材料促进伤口愈合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学的关注。人发角蛋白作为一种天然的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以及一定伤口修复效果,已有文献报道和初步临床验证。角蛋白生物材料如何调控创面的快速愈合,是临床精准化治疗的新需求及目标。而人发提取角蛋白是多种不同分子量蛋白组成的复合物,不同分子量蛋白对皮肤创伤修复的生物学功能有差异,分子量如何影响其蛋白的生物活性及功能未被研究。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