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长期被视为“不治之症”。近世中国一直被认为是世界麻风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而在中国,广东则又被视为麻风病蔓延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广东地区为预防和救治麻风病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本文截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历史短时段,力图展现广东地区麻风应对的基本状况。该时期,广东地区的政府层面正有意识地试图成为麻风防救的主导和主体,但是,这种地位的确立显然并非易事,需要进行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经历相当长的过程。西方来华差会、教士、中西医生、地方士绅等社会力量层面以其特有的资源和能力,一直在广东地区的麻风救疗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麻风患者面对不幸时,并非纯粹消极地听天由命、被动的听任摆布,他们也从自己的立场和需要出发,有许多积极、主动的表现和行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广东地区的麻风应对中,或为共同的目标,或出于自身的利益的考虑,政府、社会力量和麻风患者等诸层面之间形成了或多或少、或浅或深、或简单或复杂互动关系,从而,汇聚成为既有冲突和对抗,又有合作和沟通的疾疫应对的丰富画面;这种画面可能正是对近世中国诸多层面和力量在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这宏大画卷的一角之展示和反映。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广东的麻风预防和救治有过不少失误和不足,但也取得了一定的绩效,并逐渐有了新的科学的进步,相关卫生医疗事业和疾疫防治机制也具有更多了现代化色彩。整体而言,该时期广东地区麻风救疗仍然继承了清末和民初吸收西方救治理念和措施的传统,力争与世界麻风救治事业接轨,这正与当时整个中国的建设以西方文明国家为参照和蓝本的状况相趋合。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广东地区麻风应对可以从一个侧面映射出当时中国文化的取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