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绩效实证研究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hdyd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现代管理理论,股权激励是一种有效的长期激励制度,是一种符合现代企业长期发展的激励方式。而信息技术行业本身固有的高智能性、高成长性、高风险性、高收益性特征,又使得信息技术行业成为目前股权激励进入实施阶段数量最多的行业之一。对我国信息技术行业的股权激励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效果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文对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以2006年至2012年之间实施股权激励的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市场绩效和业绩绩效。首先,采用了事件研究法来研究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市场绩效;其次,通过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法来研究股权激励的业绩绩效。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平均超额收益率ARR并不服从均值为0的正态T分布,信息技术行业宣告股权激励的事件可以对股票价格造成一定的影响,具有短期的财富效应。而且,从事件窗内平均超额收益率AARt和累计超额收益率CARt的变化情况来看,证券市场对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宣告股权激励计划事件产生了积极的正面的反应,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分的消化股权激励事件,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在提高。(2)对于股权激励的业绩绩效,本文从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的八个财务指标出发,通过因子分析得出综合因子,用来评价企业的综合业绩。在得出综合因子后,将实施股权激励的比例MSR作为自变量,综合因子F作为因变量,通过模型F=α+βMSR+ε进行回归分析。实证表明股权激励比例与企业业绩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没有通过回归检验,股权激励发挥业绩绩效的效果不明显。通过实证分析结果可见,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在制定和实施股权激励计划过程中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最后提出了完善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内部环境和公司外部环境方面的建议。本文的创新点是:(1)在对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绩效进行评价时,本文选择两个角度:短期的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市场绩效和长期的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业绩绩效。(2)在进行短期的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市场绩效的研究时,采用事件研究的方法进行分析。事件研究法通过计算平均超额收益率和累计超额收益率,将股权激励事件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排除在外,精确的衡量了股权激励事件本身对证券市场股价的影响。(3)在进行长期的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业绩绩效的研究时,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将反映企业四大财务能力的八个指标转化成一个综合的指标,用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克服了传统的用单一财务指标评价企业绩效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其他文献
在当今全球化商业时代,电影类型品牌已成为公认的竞争策略,而一贯以拍摄黑帮题材闻名的马丁·斯科塞斯一改创作思路,拍摄出极具个人风格的惊悚作品《禁闭岛》,也使得惊悚片再
本论文采用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合成了含有八乙烯基笼型倍半硅氧烷(OctaVinyl POSS)的聚乙烯低聚硅树脂(PVSQ),对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主要
本论文并用量的研究方法和质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通过定点对象贤中学“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在地理课堂实施进行深入研究,为模式的实施
网站名称不仅是语言应用研究学的一个新视角,也是一个涉及了心理、社会、文化、经济管理等众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题;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既反映出时代潮流,又反映出网站创
铝-锆中间合金中锆的质量分数在2%-20%之间。采用盐酸溶解试样,利用最佳酸度,以消除共存元素的 干扰,或采用掩蔽剂掩蔽干扰离子。平行测定结果表明,锆含量的测定的标准偏差为0.
随着股权激励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股权激励在西方发达国家取得的成功,增加了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信心。然而,鉴于股权
目的分析车祸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情况、心理健康程度及情绪稳定情况。方法 50例车祸患者,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简称DSM-Ⅳ)的诊断标准完成症状记录
增值税作为我国第一税种,在获取财政收入方面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有了研究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危害社会性、刑事违法性、当
为了进一步提高生物质气化过程中裂解焦油催化剂的使用寿命,降低催化剂的使用成本,制备高纯度合成气,论文采用三段式热裂解反应器为气化装置,以Ni/木炭为催化剂,研究了该催化剂的
工程中的安全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研究的数量在近几年间增长迅速。来自不同国家、机构的作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探索,为改善建筑业职业安全健康状况做出了不懈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