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的日常出行范围不断扩张,物质生活的提高促使城市交通需求更进一步增长,导致路网的拥堵现象也愈演愈烈。在城市交通运行系统中,通常采用先进的控制策略对信号配时进行优化调整,从而缓解交通拥堵现象,而大多数信号优化管控措施均基于数学机理模型,如果能建立一个充分反映路网交通流稳态和动态变化特性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中有关交通流特性的参数进行辨识,则可以大大改善算法的控制性能,提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的日常出行范围不断扩张,物质生活的提高促使城市交通需求更进一步增长,导致路网的拥堵现象也愈演愈烈。在城市交通运行系统中,通常采用先进的控制策略对信号配时进行优化调整,从而缓解交通拥堵现象,而大多数信号优化管控措施均基于数学机理模型,如果能建立一个充分反映路网交通流稳态和动态变化特性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中有关交通流特性的参数进行辨识,则可以大大改善算法的控制性能,提高城市路网的承载能力。因此,本文引入迭代学习辨识策略,重点研究了城市路网宏观交通流模型的参数辨识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对信号配时进行优化。本文首先对城市路网交通流系统的建模工作展开研究,以车辆的整体运行情况为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出发建立交通流模型,并针对其具有的周期性特点,利用迭代学习理论对模型的参数辨识问题展开研究,完成收敛性证明分析,随后针对交通流系统的实际情况和迭代学习理论的局限性,对迭代学习律的增益选取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一种自适应迭代学习辨识策略,最后,将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应用于路网交叉口的信号控制优化中,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参数辨识的必要性和模型预测的控制效果。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为了能更好地优化城市路网交通信号配时方案,本文采用能直观描述路网交通流动态变化的存储转发模型,并针对交通流具有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建立更加精细化的车辆排队模型,将存储转发模型与车辆排队模型相结合,提出一种非线性宏观交通流模型,为后续城市路网宏观交通流模型的参数辨识与信号控制研究提供数学模型基础。(2)路网交通流的模型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信号控制系统的性能,因此需要对表征交通流特征的模型参数展开辨识研究,考虑到交通流系统是一种在有限时间区间内具有重复运行特点的非线性时变系统,因此提出一种时变多参数的迭代学习辨识策略,充分利用交通流系统的重复性特征完成参数辨识工作,借用λ范数对迭代学习辨识策略的收敛性进行分析证明,通过VISSIM-MATLAB交通仿真平台进行对比分析实验,验证了迭代学习理论在模型参数辨识方面的可行性。(3)针对城市路网交通流系统不满足严格重复的初始化问题和实际交通流系统会面临各种随机性扰动的问题,引入具有数据驱动思想的去伪控制概念,对迭代学习辨识策略中单一化的学习律增益进行优化改进,提出一种基于去伪控制的交通流模型参数自适应迭代学习辨识策略,通过严格的数学理论推导对含随机扰动且初值可变的交通流模型参数自适应迭代学习辨识算法进行收敛性证明,最后对仿真实验进行补充改进,增加多种随机性扰动因素,使路网仿真更加契合实际情况,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提大幅提升参数辨识的收敛速度和抗干扰能力。(4)借鉴已有的城市路网交通信号控制方法和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滚动优化和实时校正特点,以路网内各交叉口的排队车辆数均衡为控制目标,分别采用基于一般化模型的预测控制和基于时变参数模型的预测控制,对城市路网交通流系统进行信号优化控制,通过VISSIM的仿真评价指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控制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系统的模型质量,模型越精确则控制效果越好。
其他文献
气溶胶中颗粒物(PM)测量技术在大气监测、洁净室技术以及移动源排放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于2016年颁布的《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中明确规定了移动源排气中粒径超过23nm的颗粒数量(PN)浓度的限值要求。针对纳米级颗粒PN浓度在线测量技术,传统光散射法、重量法等均不再适用,而电学方法,例如:法拉第杯气溶胶静电计(FCAE),受检测原理影响导致其测量浓度下限较高,无法
计算机辅助医疗是计算机行业与医疗行业发展融合的产物,图像处理技术的介入为医学诊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眼科医学中,通过动态观察眼角膜神经的分布与形状能够一定程度上判断角膜神经病变的严重程度。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n Vivo Confocal Microscopy,IVCM)能够实现对眼角膜神经纤维的观察,是一种简单、快速、客观、无创地完成小神经纤维病变筛查的检测手段,因此眼科医学中常使用IVCM对眼角
作为视觉同步定位与地图重建中的关键技术,视觉里程计(Visual Odometry,VO)通过对图像序列进行分析,感知场景的深度信息并估计自身运动位姿,广泛应用于先进驾驶辅助系统、无人驾驶、虚拟现实以及移动机器人等智能应用领域,对于推进交通智能化意义非凡。尽管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多种定位技术,如激光雷达里程计、轮式里程计、全球定位系统等,但车辆驾驶环境下的视觉自主定位仍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许多因
目前,移动机器人已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安防巡检、仓储物流等领域,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而路径规划是移动机器人完成作业任务的基础与关键,路径规划成功与否决定了移动机器人完成作业的效率。A*算法是最常用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之一,可能由于传感器或环境信息发生改变使机器人自身定位出现误差,从而带来路径规划偏差。且单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存在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优化目标较为单一的问题,导致机
图像超分辨率增强算法通过增大图像像素密度对低分辨率图像进行增强,得到相应的高分辨率图像,提升图像清晰度和高频信息量。图像超分辨率增强算法在公共安全、医疗卫生、航空航天和影音娱乐等领域广泛应用,高质量的高分辨率图像不仅提升了图像视觉效果,还有利于计算机对图像场景信息的进一步理解与处理。图像超分辨率增强算法的精度与速度是影响图像超分辨率增强在实际应用中的两个重要指标。当前,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较传统方法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带有高血糖的代谢性疾病,并且糖尿病的发病率很高,在全世界拥有庞大的群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的一种并发症,超过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会受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是现在成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有1.164亿的糖尿病患者,但我国仅有4万名眼科医生,所以眼科医生承担巨大的
血液中的蛋白质水平被广泛用作临床上许多类型疾病的标志物。C反应蛋白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都存在于健康个体的血液中,但通常水平很低。然而,在急性期反应发作后的一天之内,它们的水平可急剧上升甚至达到正常水平的1000倍。C反应蛋白被认为参与了针对常见细菌病原体的原始、内源性、宿主防御。大多数蛋白质检测依赖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该方法通常经过繁琐的程序。同时,在最近的研究中出现了适体传感器和基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为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其早期检测可使患者得到及时诊治,避免视力损伤乃至失明的严重后果。当下,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依赖专业眼科医生根据临床经验以及结合患者眼底图像中的典型病变特征对其进行诊疗分类,然而逐年增长的糖尿病患者数量,以及医师建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一年两次复诊安排,庞大工作量远超现有医疗体系承受范围,与此同时各级医疗中心医疗条件以及眼科医生数量,水平不一,患者复诊意识
脑卒中作为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和社会资源消耗均高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国民健康。实现对脑卒中的筛查干预、诊断治疗及预后管理极为重要,现阶段临床诊断脑卒中病灶区域的有效方法是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但目前,对于病灶的大小识别、轮廓分割等工作主要依赖于神经内科专家进行。手动分割的工作极易受到专家的技术水平和主观经验的影响,巨大的工作量也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因此为了减轻专家的就诊压力,提升诊断效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