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变化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ji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研究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演变动态;总结其基本特征;预测其演变趋势;探讨黄河和渤海对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壤质量的关系,以期对该地区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论如下:1.耕地利用最为平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垦利县的东部和利津县境内.2.在1986~1996年间,盐生植被的正向演替与逆向演替面积相当,海域造陆速度明显高于蚀退,而到1996~2001年间,正向演替的面积超过逆向演替,造陆速度明显减缓,蚀退面积超过造陆面积,呈现陆地萎缩的趋势.3.在1986~1996年间萎缩最大的是柽柳芦苇群落,面积达71779 hm<2>,在1996~2001年间,萎缩面积最大的仍然是柽柳芦苇群落,面积达58868 hm<2>.4.从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演变模式分析可知,在1986~1996年间,扩张最大的是新增荒草地面积,有76047 hm<2>,主要来自苇地、耕地退化、滩涂正向演替;而在1996~2001年间扩张最大的是建设用地,主要由柽柳芦苇、翅碱蓬獐茅、滩涂转化而成.5.通过分析15年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演变模式,发现4类覆被演变模式.6.应用马尔科夫过程对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结构的预测结果表明,从2005~2015年,耕地、柽柳芦苇、翅碱蓬獐茅、滩涂将不断减少,而建设用地、水域、芦苇、柽柳林面积将不断增长.7.黄河缓冲带内,1986年、1996年和2001年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与缓冲带距离间的关系可用抛物线模型模拟;而海岸线缓冲带内,随着缓冲带距离的增大1986年和2001年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不断升高,两者均呈直线关系.8.不同覆被类型下土壤0~20cm含盐量的大小顺序是:滩涂>翅碱蓬獐茅>柽柳>柽柳芦苇>耕地>林地,t检验表明,它们之间的差异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9.黄河三角洲脱盐过程中,植被的演替顺序是翅碱蓬獐茅→柽柳→柽柳芦苇→白茅(多被开垦为耕地).
其他文献
本文以土壤系统分类理论为指导,以四川盆地侏罗系蓬莱镇组、沙溪庙组和遂宁组紫色岩上发育形成的部分紫色土为研究对象,利用SPSS统计软件相关功能,结合供试土壤的自然景观、剖面
本文以武汉地区"春提早、秋延迟"设施蔬菜栽培模式中推广使用的三个茄果类蔬菜新优品种——博椒108、合作903和迎春一号为研究对象.选用当年新采收的种子(以下简称:种子)为试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城市建成区与农村之间出现了一渡性地带-城乡交错带.城乡交错带是在城市、乡村地域体系基础上衍生的一种过渡性区域.在该区存在
本研究通过大田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获取不同质地滴灌棉田0~60 cm土层深度土壤并化验其硝态氮含量,并探究其规律,从而分析土壤硝态氮与棉花产量的相关性;通过施肥试验确定不同质地土壤的氮素利用率,并探明氮素利用率与棉花产量的关系;通过不同质地间CI-600微根管试验,探明不同质地棉花根系根长密度、根表面积指数等根系分布特征的差异性,并总结根系分布特征参数与棉花产量的相关性,最终为不同质地滴灌棉田定量化
该文采用吸附解吸试验.水培试验、土-砂培养试验和土培试验研究了不同类型水稻土磷与氧化铁、磷与锌之间的交互作用及磷、锌的生物有效性,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土对磷的
对农田生态系统中氮磷的动态变化研究可看出,地下水中的氮磷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呈一定的变化,因此在施肥时应注意施肥的方式和对施肥量的进行控制,以防止农田养分随地下径水
本文以河南省中牟县农产品生产基地为研究区域,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以及社会和经济资料为基础,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和《
该文通过深水培绿叶类蔬菜(生菜和油菜),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该省境内水质条件下,应用不同的铁源对绿叶类蔬菜生长的影响,利用差值法对四种铁源进行了对比研究.以FeCHO
有机还原性物质是土壤中最活泼的电子供体.业已证明,它是控制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的体系.它们将与可被还原的物质进行电化学反应,其中,有机还原性物质与氧化铁 、锰之间的相互
1998年对庐山森林生态系统中大气--降水--植被--土壤--地表水的三种形态氮(NH、NO-N、NO-N)动态变化进行了观测分析,以探讨大气氮沉降对土壤酸化、地表水酸化以及林木生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