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负极材料是提高锂离子电池容量、能量和循环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石墨负极材料虽有诸多优点,但比容量低(372mAh/g)、高倍率性能差、易发生有机溶剂共嵌入。硅作为负极材料,虽储锂容量最高(4200mAh/g),但在循环过程中会产生“体积效应”,导致实际应用受到限制。为了充分利用各自的优点,将硅与碳制成复合材料,目的是利用碳载体抑制硅体积效应,获得容量高和循环性能良好的硅/碳(Si/C)复合负极材料。本文分别通过高能球磨法和高温裂解法制备Si/C复合负极材料,采用SEM、XRD、恒流充放电、CV、EIS等测试,分析球磨时间、裂解温度和硅含量对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及电化学性能影响。高能球磨法是以硅和人造石墨为原料,球磨制备硅/石墨(Si/AG)复合负极材料,球磨时间为4~24h,硅含量为5%~40%。测试结果表明,硅嵌入石墨间隙中,时间越长,硅的分散程度和与石墨结合效果越好,但石墨受到的破坏越大;硅含量越多,复合效果越差;球磨基本未破坏硅和石墨的结构。复合材料的脱锂比容量分别随时间、硅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降低。球磨时间固定,不同硅含量的复合材料首次脱锂比容量为528~1700mAh/g,库伦效率70%~80%;循环10次后,复合材料的循环性能基本稳定,循环40次后的可逆比容量为309~567mAh/g。硅含量控制在10%~20%,复合材料脱锂比容量和循环性能较佳。高温裂解法是以硅、人造石墨和蔗糖为原料,热裂解制备得硅/石墨/裂解碳(Si/AG/C)复合负极材料,温度为600~900℃,人造石墨含量为30%,硅含量为10%~40%。结果表明,裂解碳将石墨和硅紧密包裹,温度越高,包裹效果越好;硅含量越多,包裹效果越差;高温后硅和石墨仍为晶体结构。硅含量不变时,复合材料的脱锂容量、循环稳定性随温度升高相应增大、增强,复合材料循环40次后容量保持在418~543mAh/g。当温度固定,硅含量增加时,复合材料的脱锂容量先增加后降低,循环稳定性先增强后减弱;硅含量越低,库仑效率越高和提高越快;不同硅含量的复合材料首次脱锂比容量在1090~1865mAh/g,库仑效率在63%~69%;硅含量低于20%,复合材料循环5次后,其循环性能基本稳定,高于20%时,循环25次后才趋于稳定。复合材料循环40次后可逆容量保持在350~640mAh/g,库仑效率在90%~97%,其中硅含量为20%的循环性能和容量相对最佳,容量约640mAh/g,效率约93%。相同循环下,Si/AG复合材料的可逆容量比Si/AG/C复合材料的低,但库仑效率比Si/AG/C复合材料的高。Si/AG和Si/AG/C复合材料中碳载体分散硅的应力、缓冲和抑制硅体积效应,克服了石墨容量低和硅体积效应大的问题,Si/AG/C复合材料对抑制硅的体积效应的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