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是受到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尤其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学教育逐渐把教育的重心放到对儿童的健康身心和创新型思维的培养上来。但当今大部分小学校园仍旧是按照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来设计的,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城市小学开始投入建设,但建设方和设计师们更多的是一味追求建筑新颖的外观和基本的功能需求,忽略了儿童对空间的心理需求以及设计出来的建筑能否满足开放式教育理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创新型教育理念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力求以小学生的交往行为模式作为依据,研究他们的行为心理需求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总结出一定的设计方法,为今后小学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依据。作者试图通过对国内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小学进行实地考虑调研来总结出小学公共空间在使用中所表现出的一般性问题,但当分别从他们的校园总体布局、室内外公共空间使用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这些问题往往同时表现出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特点。普遍性表现在很多典型的一般性使用问题,如环境空间氛围单调、空间尺度不够亲切、缺乏细节设计等,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提出一定的改善办法。特殊性表现在由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理念和地域环境的差异,所表现出的问题而有所差异,需根据问题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由于本文所研究的范畴仅仅是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的,无法跨越其他领域对这些问题提出全面的解决办法,仅能对普遍性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首先作者重点分析了小学生所特有的交往行为模式和小学校园公共空间的关系,其中有如下几点值得注意:(1)小学生的交往心理和行为方式随着年龄的成长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儿童在交往过程中,一般会选择与自己同龄的伙伴作为交往对象,同时交往的方式也会不同。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分别针对不同年级的儿童分别设置活动场地,低年级的活动场地应将安全性放在首位,针对高年级则更多在于培养他们的相互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2)空间往往是连续性的,小学校园公共空间根据所处的位置不同,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需要分别掌握不同空间的特点,应首先对其进行分类,小学校园公共空间分类方式很多,主要可根据空间区域、空间开放性和交往步骤对公共空间进行分类。而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选取了根据空间的区域将其分为教学区外公共空间、教学区内公共空间、过渡公共空间三类进行研究。(3)空间环境与心理行为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交往行为模式是使用者生理及心理对小学公共空间设计本身提出的内在要求,促使建筑师提出更加完善的解决方案;反之,公共空间中的整体环境也会对使用者生理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接着作者具体分析了小学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和手法。通过前文的分析总结出若干小学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易达性原则、安全性原则、舒适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然后根据在不同空间中小学生不同的交往行为特点和空间类型,针对性的提出营造适合儿童交往活动的空间氛围的设计策略,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最后将之前的理论与设计方法运用于实践,对研究的理论进行检验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