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颅囟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具有很高的文献学与学术研究价值。《说文解字》日:“颅,首骨也”,“囟,头会脑盖也,首之会合处。……其字象小儿脑不合也”。近代学者余嘉锡认为“颅囟”一名来源颇古,或与仲景时期《胎胪药录》一书有关联。马继兴先生认为本书有多种称谓,经笔者考证后发现,《小儿颅囟经》、《小儿颅囟方》、《颅囟方》、《颅囟经》、《婴孩颅囟经》、《婴儿脉诀》均在历代文献中出现过,留下与《颅囟经》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的作者及成书年代难以确切考据,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笔者推测:《小儿颅囟经》是关于小儿医学理论方面的著述,卫氏在《小儿颅囟经》基础上,结合其临证经验,撰成《小儿颅囟方》。《小儿颅囟方》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内容渐渐散佚,唐宋时期,后人据《小儿颅囟方》遗留的内容再补入当时的经验方撰成《颅囟经》,并开始大行于世。故本书自《宋史·艺文志》始有著录,宋版《颅囟经》也曾被明代藏书家收藏,明代《永乐大典》和其他医学著作中均收录有《颅囟经》多条佚文。自宋至明,《颅囟经》应有不止一种版本在流传。目前所见版本乃是《四库全书》据《永乐大典》辑佚本的再传版本,文中统称为四库本《颅囟经》,还有少量佚文在宋明时期的文献中,笔者撰写论文的同时已经进行辑佚并附录于文后。后世有《颅囟经》的各种刊本,一支为《函海》系列版本,共有四版;一支为陈鱣系列版本,亦有四版,包括陈鱣家抄本、当归草堂本、《中西医学群书》本、《古今医学会通》本。其中函海系列版本和当归草堂本不仅在国内多有传承,日本的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院、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也有收藏。《颅囟经》现存辑佚本共6800余字,另有多部医籍中存有佚文。该著作中涉及的病症主要为儿科常见病,在“病症”篇中,只有症状描述,未记载治疗方剂。《颅囟经》收载小儿方经笔者辑佚后约46首,分别治疗惊痫癫、疳痢、火丹、杂症等病,将这些方剂与唐宋时期的经验方比较,可以发现这些方剂有互相转引的传变关系。在服用方法、服药禁忌、外用药方面,《颅囟经》中均作出了重点阐述。《颅囟经·惊痫癫》篇中记载的治疗方剂有牛黄丸、虎睛丸等,方剂的主药分别为牛黄、虎睛。牛黄具有清心豁痰,开窍凉肝等功效,可以除肝胆及心中热,治疗热病神昏,惊痫抽搐,癫痫发狂等症,为治疗惊痫的要药。虎睛具有镇惊,明目之功效,主治惊悸、癫痫、目翳等症,方中每每配以大黄、栀子、黄芩、麻仁、犀角等药物以泻热镇惊止痫。疳症是儿科的常见病症,《颅囟经》中有以五脏辨证论疳疾的内容,又列举疳疾15种症状详加描述。从治疗方剂的内容分析,疳疾仍以热为主因,治疗也多以清热为主,涉及下、清、和、消、涩、温、补治法,治疗方剂有保童丸,紫雪丸、朱砂丸、胡黄连丸、调中丸等。分析诸方,疳证常用攻逐、消导、健运、补气法,痢证常用攻逐、清利、调和、收涩法。亦有诸法合用者,表现为攻补兼施、寒温共济,解毒调和并用。《颅囟经》中论述治痢方剂共计有6首,其中3首为疳痢同治,1首治赤白痢,1首治诸色痢,1首治脾冷水利。纵观书中方剂,其辨证依据为:有疳多为热,治之以寒;久痢当温之;寒热夹杂,冷毒与疳同存,则以理气与清利合用;脾虚水泻而食乳不消则温脾阳以振之。治赤白痢方用阿胶、赤石脂、炒枳壳、龙骨、炮诃子、白术,这些药均有暖肠止泻之功,当是治疗久痢之药。本书列火丹15种,均以起病部位的不同而加以辨治。如伊火丹从两胁起,神灶丹从肚起,尿灶丹从踝起,天火丹从腹背遍身起,天雷丹从头顶起,朱黄丹赤豆色遍身上起,萤火丹从耳起等,病症之后所附的治法也大多用灶心土、鸡子白、慎火草等调涂。根据现代医学的定义来看,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或粘膜的细微破损处侵犯皮内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弥漫性炎症,结合《颅囟经》中的内容可见,古人关于丹证的认识,与现代医学相差无几。自秦汉至明清,儿科学从只有一些简单的诊治记载逐步发展为专科之学,《颅囟经》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其中《颅囟经》的主要学术内容如纯阳学说、变蒸学说、脉证等学术观点对后世儿科学的学术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颅囟经》中提出的“小儿纯阳”的独特观点对后世儿科的诊疗具有指导作用,清代医家吴鞠通提出小儿“稚阴稚阳”的体质学说,也是在这一学术观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书中关于小儿脉症和变蒸学说的论述,与留存的儿科文献中阐述有所不同,有可能是魏晋南北朝以前的文献中传承下来的另一体系,具有极高的文献学研究价值,值得人们加以关注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