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政治家们,都睿智地发现,冷战后的世界也并没有安宁下来,依然不时地被战争所惊扰。虽然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各种各样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却越演越烈。这里的战火刚刚熄灭,那里的枪炮声又隆隆响起。更值得关注的是,新世纪的武器库并没有因为两极对峙的结束而缩小,反而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呈现出增长之势。当这个世界还有将近数十亿人口因贫困而急需救助时,全世界的军费开支却依然在节节攀升。信息化时代的新科技被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用以发明各种各样效能、威力大大超载机械化的信息化武器,正在铸造一种更加强大、也更加高效的战争力量,推动着战争形态信息化。这些现象正在提醒着人们,战争依然随时带来破坏和毁灭。如何才能应对随时而至的战争?实践证明能为战争提供合理分析和应对策略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诞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等理论研究战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而在随后的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阶段,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在领导革命战争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实践中,相继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曾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战争起到过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战争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以全球化的大视野,科学地、历史地观察战争,进一步揭露战争与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中国发展的历史与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并未过时,它不但能对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做出清晰准确的判断,并且能对中国在和平崛起过程中面临的战争威胁以及和平外交实践战略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平与发展决定着当代世界发展的主流与方向,反映着当代世界的基本特征。和平与发展问题是关系到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中国作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发展中国家,需要对当代战争问题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首先既需要对战争威胁究竟来自何方作出正确判断,其次需要对当代战争之源进行深入剖析以达到科学认识。同时,如何使中国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可持续地发展、和平地崛起等一系列重要基本理论问题得出适应时代变化的新认识,为遏制战争、制定国家的外交政策进行战略筹划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